禮儀約定俗成 小費多寡由人

近年來美國人消費增加,連帶的小費金額也跟著水漲船高。新數據證實消費者在餐館給小費更多,然而一般人對賬單上「建議」的小費比例越來越高,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如何給得恰如其分,如同對消費社會熟悉度的考驗。

一些美國人感到不安的不是在餐廳給小費,因為他們本就明白在餐廳應該給小費,現在他們面對的是原本通常不需要給小費的地方也被要求小費。研究小費的美國禮儀專家,將「小費壓力」歸因于疫情衝擊、通貨膨脹以及要求小費的平板電腦越來越普及。除此之外,還可以從一些數字的變化看出:

調查顯示,由於大量平板電腦支付系統的普及,要求所有類型的企業提供小費,消費者感到捉襟見肘。營銷學專家表示,由于數字支付方式會自動提示客戶給小費,因此許多人感到被迫給小費。亞特蘭大某家公司表示,自從二○二一年八月他們開始使用手持平板電腦處理信用卡以來,他們領到更多小費。從每班五十到八十美元的小費,變成平板電腦兩百到三百美元的小費,換句話說,小費收入增加了一至兩倍。

美國的禮儀專家建議在飲食店以及叫車服務上給小費,外出就餐應支付不少於一成五的小費。然而消費者不必拘泥於屏幕上建議的小費百分比,尤其是在金額被誇大的情況下。如果決定在某些情況下不給小費,也不需感到尷尬。

其實,排拒現有小費文化的不僅僅是顧客,還包括餐廳老闆。亞特蘭大等城市,越來越多主廚兼老闆轉向全包服務模式。 每位客人的賬單現在包含兩成五的費用,由員工均分小費,用於支付帶薪休假時間。據說客戶很快的接受並瞭解原因,消費者明白萬物皆漲的現在,經營餐館有多不容易。根據餐廳研究公司 Technomic 的數據,去年美國約有六十三萬家餐廳。 這比疫情前減少了大約七萬多家,當時美國有七十萬家餐館。預計到二○二六年前美國的餐廳數量也不會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

小費的意義除了多寡之外,還代表了顧客對服務的感謝。講究些的還會看著對方的眼睛,鄭重地說「請」和「謝謝」,並祝他們有美好的一天,算是餐廳禮儀的一部分;給小費時間點的拿捏,也有說法。在不必給小費的亞洲地區消費,有些人吃完給小費,那是感謝;還有些人在乎用餐全部體驗,更傾向餐前先給小費,算是「打點」,確保服務的品質穩定如一。

餐館生存的艱難和小費的變化,顯示出消費條件的變化。就許多家庭而言,外出用餐是最常能夠控制的開支,尤其在疫情或通脹時期。如果小費超出合理範疇,一般家庭可以選擇外帶或外送,形成另一種制衡。因此小費的互動及拿捏,如同是社會經濟的現實縮影。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