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甄雲龍獲《遊子獎》:《見證和感言》

《紐英倫華人歷史協會》給我本年度《遊子獎》,因為疫情關係,年會頒獎破天荒在網路上舉行,並通過網上視頻訪問我,問我要講些什麼?
首先我很感恩,感恩美國社會給我的自由發展機會和法治環境;感恩朋友們給我的關懷;感恩在各個社團共事者的支持與幫助;感恩華人歷史協會給我的榮譽。
我與太太1975年帶著十一歲兒子和一歲女兒移民美國波士頓,主要個人事業:1976年創辦《中國武術研究所》,負責行政及出版,太太麥寶嬋負責教學。1980年應聘開辦星島日報波士頓分版至今。業餘於1992年創辦《演藝沙龍》。1994年共衕創辦《中華書法會》。2010年領頭創辦《亞美聯誼會》,領《亞美藝術團》,主編《亞美報》。2019年聯合創辦《大灣區愛樂聯盟》(澳門)。2020年聯合創辦《谷氏地震預報研究所》。由於四十多年來主要從事中文新聞業,曾寫了大量文章及新聞,發表在星島日報,對波士頓地區華人社會有較廣泛的接觸,所以我認為有資格以此題目接受訪問。更重要是通過訪問,我試圖為社區問題做一次發言。我是亞美會的對外發言人,我的發言也代表亞美會意見。
1.伴隨電腦、網路、電訊、智能化的發展,許多高科技產品,一波一波被更替;Boston華人社會也在日新月異成長。但歷史不會更新、替代,只會留下軌跡。華人歷史學會應運而生,記錄了華人社會幾十年風雲,記錄了在美華人參與美國社會的創造並成長,他們有重大貢獻。歷史見證告訴我們:華裔是建設美國社會一份子,應與各族裔平等地受到肯定和尊重。
2.46年來,我目睹華人社會新移民日增,職業從較為單一集中的餐飲業走向多元化;人口結構以廣東人為主也慢慢改變;流行的中文語言,從台山話,廣東話,到現在《普通話》的混合體。
3.華人社會最大的變化莫過於幾個社團(不點名),40多年前幾乎一無所有,從土庫起步,到今天成為物業大業主。當然,幾個團體以他們的智慧力量,乘房地產高漲的浪潮,用社區的支持及政府特別資源,為社區建造了數以千計平價房屋,當然也有其它服務,實在功德不少。幾個社團都是不牟利機構,其共同特點都是發展房屋地產變成大業主。貢獻了社區,也成就了自己。現在,他們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收租》。他們三兩職員,可以擁有幾千方呎辦公室,很是成功。
4.當年華人社區的低收入廉價房屋很少,大底只有中華公所名義上擁有的大同村(實質用政府七百萬貸款興建),而申請很容易就入住,等候排期不長。現在幾個房地產大業主(不牟利機構)建造了數以千計低收入廉租房,反而申請入住更難,等候排期更長。如此推算:以後有機會建更多房屋,是否等候入住排期會更長更長?
5.當然,新移民增加了,建造新低廉房屋,趕不上需求;但能否反思一下:
A.如此增建房屋,能有一天滿足所需?華人社會偏重於建低廉房屋是解決社區問題的良方嗎?如果有工作,有收入,美國那麼大,何處不是吾家?
B.其實華人社會尚有許多社會細胞,也需要房屋(Office,活動場所),這些社會細胞,是構成社會的重要元件。元件健康,社會就健康。許多社會細胞元件,也是不牟利機構,可惜這些社團沒有任何機會,如低收入家庭等待廉租房一樣,獲得他們等候的寸土!與那些擁有數百出租單位,有大量辦公活動空間的大業主相比,真是《貧無立錐之地》。例如華人歷史協會,幾十年過去了,只有百尺左右辦公室,半個職員。華人歷史資料無地存放!例如一個有八十多年歷史音樂戲曲團體,不牟利機構,至今租用一處土庫,二三十人,常常擠在約不夠三百尺的空間活動;又例如亞美聯誼會,十一年來,服務與成長,有目共睹,可以在Boston Common辦整日兩三萬人參與的活動,並獲得了省市政府認同肯定,法定每年九月第二個星期六為《亞美節》。幾年前曾獲政府方答應給與中華貿易大樓一小塊辦公室,後來又被否了,據說是《政治因素》。更有許多老社團,基本與幾十年前一樣,其應用空間狹窄,靠打麻將《抽水》維持租金及開支。
C.政府作為資源供應方,應該檢討其房屋政策了!數十年來,為何資源都集中在幾個大業主社團,而忽略更多更多弱勢,而同是不牟利機構?資源嚴重的單向低廉房屋傾斜,在一個多元社會中,平衡、平等嗎?不平等的社會如何和諧!
6.我提出的問題是基於一個新聞工作者的良知,一個觀察華人社會數十年的美國公民的見證和感言。我的意見不一定正確,歡迎討論指正。
最後,我送給華人歷史協會下列物品,相信歷史協會保存比我自己保存更有意義:
1.數十年來發表在星島日報數百篇文章剪報兩大冊,照片一箱,及其他與新聞有關物品。
2.為中國武術研究所編輯出版的十多本武術叢書及DVD等。
3.為《亞美聯誼會》編刊的部分《亞美報》及《亞美節》特刊。
中國有句名言:人生是百代之過客。本人與《紐英倫華人歷史協會》同在歷史中。但願歷史協會長存。記錄歷史,見證道路。

美東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