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疫可對抗 偏見扳不動

今年2月華埠發起遊行抗議針對亞裔的歧視。資料圖片

是疫情爆發以來各界呼籲「抗疫 愛人」。資料圖片

STOP APPI HATE報告顯示,受害最多的是華裔。STOP APPI HATE

崔貞文擔憂「解封」後歧視狀況。資料圖片

亞裔Amanda Law在三藩市遛狗時遭種族性言語攻擊。ABC電視新聞截屏

洛杉磯菲裔記者Anna Almendrala和女兒遭遇鄰居言語歧視。資料圖片

三藩市華裔居民朱媛媛公開受歧視的遭遇。資料圖片

(文:記者彭詩喬)

獨立日假期,中加州沿海小鎮卡邁爾谷(Carmel Valley)的一家餐廳裡,一個亞裔家庭正在為長輩慶生。鄰桌一名三藩市科技企業Solid8執行長洛夫侯斯(Michael Lofthouse)突然出言侮辱,豎中指大罵「特朗普將會X你,你他媽的要離開,你他媽的亞裔就是垃圾。」

事件全程被視頻記錄並上傳到社交平台,在引爆討論的同時,也令觀者「難過」與「不適」。但在過去幾個月中,類似事件層出不窮。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緊張時刻,美國亞裔除卻面對公共衛生危機及其帶來的經濟危機之外,還淪為政治鬥爭的「替罪羊」,再次成為排外心理與種族歧視的受害者。

「疫情是一面照妖鏡。」——這是年初新冠肺炎爆發時社交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一場流行病的爆發,折射出人性最好和最壞的樣貌。抗擊疫情「打全場」的海外華人華僑年初為大洋彼岸疫區人民牽腸掛肚、為他們遭遇歧視鳴不平時,或許根本想像不到僅僅幾個月之後,華人群體、甚至亞裔群體也遭遇了同樣、甚至更嚴重的歧視與攻擊。

華人首當其衝

今年年初,在三藩市還沒有任何新冠肺炎確診病患時,華埠商家就已經經歷了營業額急劇下降,針對華裔和亞裔的歧視行為逐漸增加。2月29日,三藩市灣區多個華人組織聯合發起聲勢浩大的「抗疫反歧視」集會和遊行,支持中國抗疫,對抗種族歧視。

3月,為了更全面地統計疫情帶來的歧視風潮,有針對性地喚起公眾認知與政策改變,亞太政策計劃聯盟(Asian Pacific Policy and Planning Council, A3PCON)、三藩市華人權益促進會(Chinese for Affirmative Action, CAA)及三藩市州立大學亞美研究所(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Asian American Studies)聯合創立「STOP APPI HATE」(停止亞太裔仇恨)網站https://stopaapihate.org/,呼籲全美各地遭遇歧視或種族攻擊事件的亞裔,通過該網站報告各自遭遇,網站接納包括中文、日文、韓文、越南文等在內的11種語言報告。三個多月以來,已經接獲全國超過兩千起事件報告,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只有有條件上網、有意識對抗種族主義的受害人才被計入。

STOP AAPI HATE網站本月初發布最新報告顯示,過去三個月裡,僅加州就有832名亞裔自行報告了遭受歧視或騷擾的事件,其中包括81宗攻擊事件和64宗潛在的違反公民權利事件。研究稱,這些歧視相關的時間平均每天發生10起,揭示了加州已經存在持續模式化的反亞裔仇視潮。報告來自加州34個縣,顯示出歧視問題在加州各地廣泛存在。

報告顯示,過去13周內,加州亞裔已經報告81宗涉及身體攻擊的案件。64宗涉及違反公民權利的事件:包括工作場合歧視、被禁止進入特定場所或被交通工具拒載。90宗歧視事件針對亞裔長者,佔整體數據的11.2%。

女性成替罪羊

歧視事件的類型主要包括言語攻擊、刻意躲避和肢體攻擊,多發生在零售店、工作場合、甚至網絡。在報告的歧視事件中,加州亞裔女性受到攻擊的比例幾乎是男性的兩倍,在表明性別的583份報告中,有360人為女性。

三藩市華裔居民朱媛媛3月中一天步行前往健身房時,遇到一男子對其大喊大叫。朱媛媛試圖與男子保持距離,但等紅燈時她被迫與對方站在一起,她感覺到該男子的口水濺到她的臉上和衣服上。26歲的朱媛媛只好快步前往健身房,找了個沒人的地方哭泣。朱媛媛描述對方時說:「那人看起來並不奇怪,也不生氣,沒有任何問題。他看起來就是個正常人。」

南灣居民李女士(Tracy Lee)3月在前往古柏蒂奴(Cupertino)Oakmont Produce Market買菜時遭店員言語攻擊,要求她回中國,指其將病毒帶來美國。

聖他克拉市一名亞裔居民遛狗時,遭到一名陌生人靠近,先踢了受害人的狗,然後對受害人吐口水,並聲稱「帶走你們的疾病,它毀了我們的國家,你回你家去。」

聖荷西一戶亞裔家庭的鄰居對他們大呼小叫,使用種族歧視言語。

三藩市一名亞裔男子在五金店門前被人用肘部推開,並要求受害人「回中國去」,指控他們「將中國病毒帶來這裡。」

洛杉磯一名帶孩子的亞裔搭乘公寓電梯時遇到一男一女,二人沒有戴口罩,並對同乘電梯的亞裔言出不遜:「這個該死的病毒來自你們X的國家」,「你們像蟑螂一樣討厭」等。也有亞裔在路上與人擦肩而過時被喊:「帶著你們骯髒的疾病回中國去。」

菲律賓裔Anna Almendrala是加州健康媒體California Healthline的新聞記者,5月底在洛杉磯的家門口受到鄰人歧視,自述遭遇說,當時她和3歲女兒家門口附近走路,忘記戴上口罩,結果被鄰居痛罵「你是地球上最XX自私的人!」「你的XX口罩在哪裡?真是令人難以置信!」而其本人的口罩並沒有戴在臉上,而是垂落在脖子上。她坦言,「我不知道這位鄰居的話是否帶有種族主義色彩,但感覺上好像從小到大的無數經歷。我小時候住在新西蘭,然後搬到灣區郊區,看到在菲律賓出生的父母被怒氣沖沖的冷酷白人訓斥或羞辱,然後目瞪口呆和無言以對。現在輪到我3歲的女兒看到我呆若木雞。當我向丈夫講述這個遭遇時,忍不住痛哭失聲,然後頭痛欲裂。」

到目前為止,這一切還沒有停止的跡象。隨著加州和各縣市逐步放寬居家避疫令,民眾越來越多地走出家門,越來越多地與人互動、回到工作場合或學校,情況或許會越來越糟。

三藩市州大亞裔研究系主任張華耀(Russell Jeung)在介紹報告數據分析結果時稱,這些事件是由「非常明顯的仇恨和憤怒引起的,這是非常恐怖的,而且令人非常痛苦。」他很擔心居家避疫令結束之後,民眾回歸社會時「這些事件將會增加」。

歷史一再重演

「歷史一再重演」——這是近期亞裔再次站在歧視的封口浪尖時不斷提起的話。亞裔在美國歷史上不同時期因各種緣由遭受偏見、歧視、排擠和攻擊,從1882年的《排華法》到2020年新冠肺炎引發的歧視激增,針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從未消失,仇外心理也從未真正停息。

在「STOP AAPI HATE」網站報告的事件中,言語攻擊大多涉及讓亞裔「回中國去」,認為病毒來自中國。這與總統特朗普和許多政界領袖的言論不無關係。特朗普一再指責中國該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負責,稱中國早期應對疫情更公開透明,之後又多次用「來自中國的瘟疫」、「中國病毒」、「武漢病毒」、「功夫流感」等指代COVID-19。特朗普與國務卿蓬佩奧更是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曾聲稱病毒來自武漢的實驗室。

前駐華大使駱家輝參加5月中「亞太裔的崛起」網絡論壇時,譴責特朗普競選團隊此前發布的競選廣告,抨擊因膚色和外貌便把亞裔當外國人的固有偏見,他批評當局新冠肺炎疫情成為針對亞裔的「工具」。

生長在三藩市華埠的方小龍牧師也深有體會,他參與華人權益抗爭數十年,這次疫情爆發之後他曾遇到幾名小孩向他喊侮辱性言語,「自小時候開始,我已經很久沒有這樣的感受了,現在又開始針對華人了。」他說,華人社區的民權運動一度取得進展,但最近因為特朗普一系列舉動而倒退,「為什麼大家看不到,我們都被利用來仇視彼此。」

「美國華人這兩年都不好過,」這是退休加州高等法院法官鄧孟詩的直觀感受,「首先中美貿易戰,許多華人都不知道何去何從。」但給華人最大壓力的是新冠病毒疫情,「因為中國是新冠病毒據我們所知的第一個受害國家,而中國政府已經做到最好了,中國人民也犧牲了許多。」鄧孟詩指責特朗普「玩政治遊戲,把病毒責任全歸於中國,引起公憤。」

「來美五十多年,我從來沒感受到種族歧視到如今的程度,已經到達了仇恨、排斥的程度」,鄧孟詩說,因為大家對病毒都很恐慌,這時候需要一個好的領袖來安撫和領導,結果特朗普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將這種情緒放到華人身上。「我們十一月要選舉,記得特朗普曾經說『我對這病毒不需要負責』」,鄧孟詩呼籲,「我們不要選一個不負責任的總統。」

歧視風潮也波及了直接面對病魔的亞裔醫生群體,東華醫院行政總裁張建清指出,冠狀病毒並沒有眼睛,不會識別種族,「我們必須一起努力控制病毒,而不是怪罪亞裔。全國有17%的醫生是亞裔,任職護士的亞太裔也有一定比例,此外還有許多亞裔科學家正投入研發防治COVID-19的藥品。」

三藩市華裔醫學生殷月蕾(Leena Yin)曾在一場記者會上表達憤怒,在無數亞裔醫護人員在一線奮戰之際,卻不得不因膚色與外貌遭到攻擊,「我想到我的導師,一位華裔急診室醫生,他每一天照顧病人時都面臨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他的同事因染疫去世,他甚至沒時間哀痛。我憤怒的是,他的努力工作被特朗普的偏見與歧視言論傷害,特朗普故意散佈恐懼,導致恐慌,把責任推卸給看起來像我和我的導師的人。」

在三藩市加大醫院急診室任職的亞裔醫生Sojung Yi在4月撰文描述她和病人之間的對話,「『你是哪裡人?』這是今天這名病人問我的第一句話,作為一名亞裔醫生,我時不時被問到這個問題,我的回答都很簡單:『我是這裡人。』通常,這樣的對話就到此為止,但今天這名病患繼續說:『我不是種族主義者,我只是不想感染病毒。』」Yi寫道,「這樣的經歷並非是孤立現象,隨著新聞頭條不斷播出全國醫院對新冠疫情不堪重負的消息後,仇外情緒和種族主義也隨之蔓延。」她反思:「新冠病毒揭示了我們這個世界的聯繫,不僅僅是病人之間的傳播、防護設備和呼吸機供應鏈的中斷,而且還有我們的日常交談,還有這個國家的領導人的語言如何轉化為對無辜者的暴力。除了相互指責,加深恐懼和分裂社區,我們何不照顧彼此,並與種族主義鬥爭呢?」

政局推波助瀾

2020年的美國亞裔社區面臨三重危機,加州眾議員邱信福一一闡明:新冠肺炎疫情、經濟衰退和結構性的種族歧視。他譴責特朗普的一系列言論攻擊了華裔社區,是不可接受的。

如何破局,似乎仍沒有答案。

北加州第一位亞裔女性法官郭麗蓮(Lilian Sing)認為,今時今日的局勢類似於1940、50年代的麥卡錫主義時期,任何與中國有聯繫的個人都是嫌犯和潛在的間諜。美中關係的緊張導致了亞裔被針對情況的惡化,郭麗蓮認為此時美中兩國應該建立友誼,合作解決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問題。「特朗普責怪中國,沒有任何事實基礎地指控中國,而民眾會相信他,很多良善的人受到傷害。」郭麗蓮擔心這會挑起戰爭,中美關係改善會利於雙方,「但在特朗普政府之下,事情越來越糟糕。」

她鼓勵年輕人甚至全社會學習和了解歷史,從而尊重彼此文化是多位社區領袖提到的重點。「我們需要了解歷史並從中學習,不讓別人定義我們……確保我們讓公眾知道美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歷史。」方小龍也指出,讓不同族裔的年輕人了解彼此的歷史,才更利於不同背景社區的團結與合作。

「團結」也是當前廣受社區關注的「重中之重」,幾個月來不斷有社區組織站出來呼籲團結互助,共同面對疫情和歧視的苦難。美籍華裔影星吳彥祖、荷里活亞裔明星Maggie Q在參加「亞太裔崛起」論壇時都提到亞裔內部的團結與分裂問題,指出亞裔社區素來分裂,韓裔、日裔、華裔、印度裔等的訴求都不盡相同,只有內部團結才便於進一步前行。他們也說,第二、第三代移民也需要打破長輩灌輸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意識形態,不能只做安全的選擇,如果意識到國家出現什麼問題,並希望得到解決的話,就必須站出來發聲。

華人權益促進會共同執行董事崔貞文(Cythia Choi)指出,不僅應反對種族主義言論,更應立刻採取行動,「保護雜貨店、工作場所以及學校的亞裔免遭攻擊。」隨著居家令逐步解封,民眾回歸社會,或將出現更多亞裔被歧視、針對和攻擊的事件,工作場合的歧視和學校的霸凌事件也許都會浮出水面,「身體攻擊、暴力攻擊在人們恢復工作後會繼續出現。」

崔貞文建議,如果民眾遇到歧視事件,首先應確保自身安全,相信直覺,評估周邊環境,如果感到不安全應立刻離開現場。保持冷靜,減少眼神接觸,使用中立的身體語言,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發聲。向周邊人士求助,要求介入,尋求情感支持,感到安全時與人談論發生的事件,記住自己不是過錯方,且並不孤單。此外她介紹,許多社區組織都在努力確保學校和社區的安全,學校可以採取一些列措施避免暴力行為發生,「我們也在要求學區、教師和家長做好準備,因為亞裔學生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對象。」

反仇亞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