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論調

董旭東 三藩市

目前台海局勢成為東亞最容易被外部力量操弄的議題之一。在此背景下,日本現任政府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論調,將台海問題軍事化、意識形態化,試圖推動日本在區域安全結構中的角色從「和平國家」轉變為「軍事性參與者」。此言論加劇地區緊張,破壞二戰以來確立的國際和平秩序。

日本右翼勢力扭曲歷史敘事,從歷史角度觀察,日本政治生活中長期存在著潛規則:透過製造外部威脅來塑造內部共識,以此推動軍事擴張與國家戰略再造。無論是明治以來的「大陸政策」,還是二戰前日本軍部利用「危機論」推動對外侵略,皆是以「國家安全」為包裝的擴張邏輯。二戰後日本在和平憲法架構有克制與反省,但反省傳統力量在冷戰結束後逐漸被右翼勢力取代重建。

高市早苗提出的露骨言辭,正是這種扭曲歷史敘事的延伸。他們將台灣問題刻意軍事化,將中國台海事務引向國際化,進而尋找藉口,成為日本介入台海局勢的「安全必然」,這種論述不僅忽略台海問題的歷史和政治現實,更試圖為日本軍事正常化提供道義與輿論基礎。更危險的是攜美自重:日本成為美國亞太戰略的馬前卒。日本右翼力量的戰略算盤並非基於自主判斷,而是在美國全球戰略調整背景下的「機會主義」行為。隨著美國將中國視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日本在「印太戰略」框架中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部分日本政客試圖借用藉口突破修改和平憲法限制,推動軍費翻倍、擴充軍力、強化海外前沿部署需求,以「台海緊張」為槓桿推進自身的「正常國家」議程。

這種「攜美自重」的姿態,使日本甘當美國戰略的前鋒,看似獲得戰略地位提升,實則是在將自身綁入美國對華戰略的對抗軌道。日本政策向右轉使東亞關係風雲突變。是對區域穩定的挑戰性影響。日本介入台海關係的策略,不僅改變了中美日互動的結構,也將台海局勢推向複雜危險的多方博弈。原本屬於兩岸互動的政治議題,因為日本的軍事化敘事,偽裝成「區域戰爭預警」;激化矛盾推動軍事對抗的方向發展。

這種挑戰性行為破壞了東亞原有的穩定結構,使中美日關係使三者之間形成交叉疊加的緊張鏈。日本右翼政客試圖藉此塑造日本是「不可或缺的安全角色」,實質是在攪動區域秩序和二戰後格局。維護二戰勝利成果與世界和平秩序成為必要。台海問題被日本右翼利用,不僅是現實政治問題,更觸及二戰後國際秩序的根本。

二戰後的國際體系,以《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聯合國憲章》等法理文件為核心,確立了戰勝國與戰敗國的清晰邊界。這體系不僅定義了侵略與反侵略的正義,更確立了戰敗國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與行為約束,是世界和平的法律基石。

戰勝國與戰敗國的差異從不是情緒化的表達。是基於戰後國際正義和全球穩定的制度性框架。日本作為戰敗國必須堅持和平發展道路、避免軍事復活,這是二戰反法西斯戰爭的和平成果。

日本右翼政客試圖突破和平憲法、淡化侵略歷史,以「台海安全」為名重新塑造軍事角色,尋找海外軍事參與,其行為本質上是破壞二戰後政治格局底線。

歷史不能倒退,和平需要守護。日本作為戰敗國,應繼續履行戰後和平責任,而不是藉機突破限制、重走軍國主義舊路。任何忽視歷史、操弄危機、煽動民族主義的行為,都可能讓日本重回歷史的錯誤方向。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