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GPU第一股」下周招股 成A股市場最受關注事情

《星島環球網》見習記者齊鑫 上海報道

本周A股市場最受關注的事情之一,就是有「中國英偉達」之稱的國產GPU企業——摩爾線程智能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摩爾線程)發行:11月19日(周三)初步詢價,11月21日(周五)發布發行公告,下周一(11月24日)即啟動申購。

此前的11月14日,摩爾線程披露了科創板上市招股意向書。而同日,另一家國產GPU龍頭沐曦股份獲批注冊。從時間上看,摩爾線程先人一步,坐上了A股市場「國產GPU第一股」,股票代碼為「688795」。

摩爾線程IPO上市不僅是其自身的「成人禮」,更是對國產GPU產業技術成色、商業模式和市場信心的一次全面公開檢驗。

鑒於摩爾線程88天「閃電過會」創下科創板的審核紀錄,預估其發行上市也不會慢,極大概率在年內甚至12月初就將登陸A股市場。

目前,發行的時間節點已經確定,發行價格將在下周揭曉。根據招股意向書,公司本次IPO擬公開發行7,000萬股,計劃募資80億元,若按此計算,摩爾線程的每股發行價格約114元。

但《星島》了解到的市場觀點普遍認為,實際發行價可能大幅超過114元,理由是一方面A股市場正逢AI炒作的風口;另一方面,參考同行寒武紀(688256.SH),現股價高於1,300元/股,總市值約5,500億元。

已有不少打新投資者躍躍欲試,但此次摩爾線程的網上發行數量為1,120萬股,預估普通股民中簽的概率較低。

「定價」背後的意義

對整個市場而言,雖然最直觀的看點是「打新」,但真正的重頭戲其實是詢價。摩爾線程IPO之所以引發高度關注,主要源於其特殊地位。這家成立於2020年的「獨角獸」,主要從事GPU及相關產品的研發、設計和銷售,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量產的全功能GPU廠商。

其業務對標國際巨頭英偉達,且自誕生之日起就帶著「英偉達色彩」,公司核心團隊具有深厚的英偉達背景,創始人、董事長、總經理張建中,曾任英偉達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聯合創始人周苑、張鈺勃、王東亦曾分別擔任過英偉達的市場生態高級總監、GPU架構師、銷售總監。

在「國產替代」國家戰略與AI算力需求爆發的雙重風口下,這一「定位」使得摩爾線程成為資本押注國產高端芯片未來的重要標的。其IPO意義也早已超越自身,成為整個國產GPU乃至半導體板塊的「試金石」和「風向標」。

增長希望與虧損挑戰並存

摩爾線程本周確定的發行市盈率,將對後續包括沐曦股份、壁仞科技等一系列衝刺上市的同類公司提供重要估值參考。

在此前IPO申報文件中,摩爾線程已向市場全面展示了自己的財務「家底」,希望與挑戰並存。

數據顯示,公司營收從2022年的4,608.83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4.3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08.44%,今年上半年更是達到7.02億元,超過了過去三年總和,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實力。

但公司凈利潤卻一直處於虧損狀態。2022年至2024年,摩爾線程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8.94億元、-17.03億元、-16.18億元,疊加今年上半年的-2.71億,三年半時間累計虧損近55億元。

據招股書,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計未彌補虧損仍高達16.04億元,且預計上市後也將持續存在,導致一定時期內無法向股東現金分紅。

至於何時能夠實現盈利?公司預計,當2027年收入達到59.83億元,同時整體毛利率達到61%的前提下,可合併報表盈利,但其中包含3.07億元政府補助帶來的收益,即扣非凈利潤依然不太好看。公司亦坦承盈利「具有重大不確定性」,這對投資者的信心和定力都提出了考驗。

同時,摩爾線程於2023年10月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其供應鏈安全也是經營上的一層陰影。

本次IPO,摩爾線程擬將募集資金除了補充流動資金外,重點用於新一代自主可控的AI訓推一體芯片、圖形芯片和AI SoC芯片研發項目,直指高性能計算與圖形渲染的國產替代需求。

一直以來,摩爾線程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都很高,凸顯了芯片行業高投入、長周期的典型特點。招股書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累計研發投入為38.1億元,佔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626.03%。今年上半年有所好轉,在營收大幅增長的情況下,研發投入佔比降到了79.33%。

此外,公司客戶集中度高,存貨規模較大等問題也是考驗未來業績的風險點。那麽,在巨額虧損與高增長前景並存的情況下,機構究竟會給予這家明星公司怎樣的估值?拭目以待。這也將直接反映資本市場對國產GPU長期價值的真實判斷。

截至11月17日中午收盤,A股市場上的摩爾線程概念股集體上漲,和而泰(002402.SZ)漲幅6.03%,初靈信息(300250.SZ)漲幅8.80%,聯美控股(600167.SH)漲幅4.05%。而寒武紀則盤中急挫,下跌1.66%。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