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敘利亞近期往來熱絡,敘利亞總統沙拉歷史性訪美,更帶領敘利亞加入美國主導的國際反恐聯盟,為數十年的對立關係畫上階段性句點,標誌著美敘關係實現突破性轉折。但基於現實妥協的合作,難以掩蓋深層矛盾,兩國關係的長期走向仍充滿變數。
對沙拉政府而言,與美國合作是政權存續與國家復蘇的必然選擇。歷經十餘年內戰,敘利亞不僅面臨2160億美元的重建缺口,更陷入嚴重的政治孤立——中央政府僅掌控全國1/3的領土,宗派衝突與武裝割據並存。通過向美國示好,敘利亞成功推動聯合國解除制裁、美方將其從恐怖分子名單中除名,逐步重返國際舞台。從出席聯合國大會到參與氣候峰會,沙拉政府借外交突破爭取國際認可,為吸引外資、獲取重建援助掃清障礙,同時借助美國影響力整合國內武裝,強化政權合法性。
美國主動拉攏敘利亞,本質是其中東戰略調整的關鍵一步。在「離岸制衡」理念主導下,美國希望減少中東駐軍投入,同時鞏固地區影響力。沙拉政府的上台打破了敘俄伊同盟格局,美國順勢將敘利亞納入自身安全體系,意圖通過反恐合作瓦解伊朗「抵抗軸心」,壓縮俄伊在中東的戰略空間。此外,推動敘利亞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擴大「亞伯拉罕協議」覆蓋範圍,既能強化美以同盟,又能為特朗普政府爭取外交政績,可謂一舉多得。這種「以利益換服從」的交易式外交,正是美國拉攏敘利亞的核心邏輯。
但多重深層矛盾為美敘的合作埋下了隱患。從外部來看,伊朗及其支持的「抵抗軸心」不會坐視敘利亞倒向美國,可能通過武裝襲擊、滲透等方式施加反制,加劇地區動盪。敘以領土爭端更是難以調和的死結,戈蘭高地作為敘利亞的國家尊嚴象徵,沙拉政府無法在這一問題上妥協,而這正是美國推動敘以正常化的核心訴求。
更大的矛盾來自敘利亞自身,敘利亞並未因合作而放棄戰略自主,多元平衡始終是其外交底線。儘管與美國達成共識,沙拉政府仍明確維繫與俄羅斯的傳統關係——俄在敘保留軍事基地,提供軍事物資、能源供應與貨幣發行支持,是敘利亞制衡美國的重要籌碼。沙拉曾公開表示,「與俄羅斯的戰略利益不可分割」。同時,敘利亞國內存在強烈的反美情緒,派系整合緩慢、宗派衝突頻發,政府對全國的掌控力仍顯薄弱,這讓沙拉政府在親美政策上不敢過度冒進,始終保持審慎姿態。以上種種亦令美國國會對解除敘利亞制裁頗存疑慮,讓美敘合作缺乏穩定基礎。
在錯綜複雜的中東地緣棋局中,美敘關係能否持續推進,取決於雙方能否在利益訴求與原則底線之間找到平衡點,能否應對內外部的多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