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聯邦鑄幣局(U.S. Mint)昨日(2025年11月12日)停止鑄造1仙硬幣(penny),結束這枚延續超過230年的美國貨幣象徵。這項由總統特朗普主導的政策,引發了商家、銀行與民眾的廣泛爭議。
美聯社指出, 1793年發行以來,1仙硬幣曾能買餅乾或蠟燭,如今卻幾乎無用。每枚硬幣的製造成本高達3.6仙,成為財政開支的「虧本生意」。特朗普今年2月於社交媒體上發文,稱「製作一枚1仙的硬幣卻花掉2仙,實在太浪費!」並簽署行政命令,終止1仙硬幣生產。
但在聯邦鑄幣局工作20年的前錢幣收藏協會總監林凱斌,在接受本報訪問時直言,特朗普此舉是「心血來潮」,缺乏充分的政策評估與法律依據。「取消1仙硬幣雖然能省下部分成本,但也破壞金融體系的平衡。銀行每天結賬都需要精確到分,少了一分就無法對帳,職員根本不能下班。」
商家已開始收集1仙硬幣
林凱斌指出,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國雖已取消1仙硬幣,但都經過長時間宣傳與過渡期,「美國若貿然實行,勢必引起混亂」。
本報記者昨日走訪華埠士德頓街,發現已有商家開始收集1仙硬幣,以防未來短缺。肉菜市場的陳老闆表示,去年曾爆發「硬幣荒」,導致找續困難,「那時銀行限量供應零錢,收銀速度變慢,顧客還會埋怨。我們這次提早準備,但誰知道政府是否會回收舊幣?若只收不出,1仙很快就會消失。」
都板街上一家紀念品店門口設有以25仙硬幣換取1仙紀念壓幣的機器,趙老闆坦言生意艱難,「不知道能不能撐到1仙硬幣完全消失那天,但我打算從明天起多收集1仙,說不定以後成為收藏品也值錢。」
林凱斌指出:「像麥當勞這類大型連鎖店,要重新計算所有商品的定價與找續方式,更新收銀系統,還要訓練員工,短期內會亂成一團。」他強調,即使價格改為整數,稅金與小費仍會產生小數點後兩位的金額,「沒有1仙,收費標準該四捨五入還是進位?容易引起爭議。」
華埠肉菜攤前不少長者表示擔心。「買三塊九毛九的菜,沒有一分錢怎麼算?多收少收都尷尬。」李婆婆說。一位雜貨店老闆則認為,取消1仙可能迫使商家整體調漲價格,以避免「進位損失」,「到最後,還是消費者買單。」
倉促執行根本是「一鑊泡」
目前全美流通的大量1仙硬幣,將繼續作為法定貨幣使用,但新幣不再生產。部分銀行已開始配給硬幣,預計未來將逐步回收舊幣。
林凱斌指出,造幣局至少需要一年時間準備系統調整,「但現在倉促執行,根本是『一鑊泡』,後果會很嚴重。」他並透露,除1仙外,事實上5仙硬幣的造價也高於面值,「若照這邏輯,5仙是否也要取消?」他更提醒,1仙硬幣被列為具法律限制的貨幣,不可大批量帶出國,否則涉嫌走私,「未來若大規模回收,這部分管理也會是一大問題。」
除了經濟層面外,不少美國人對1仙硬幣仍有情感依附。美聯社報道,有收藏家形容它是「民族記憶的縮影」,因為硬幣上刻有「In God We Trust」與林肯頭像,象徵美國的信念與節儉精神。
如今1仙硬幣正式走入歷史。林凱斌感慨地說:「這天遲早會到,但不該用這麼倉促、這麼冒險的方式。」
對於仍以現金交易為主的三藩市小商家與長者而言,1仙硬幣的消失或許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將成為一場金融細節與民生現實之間的磨合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