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極旺打破「金融遺址論」 港交所優勢得天獨厚 李聲揚:每個月買進

香港人十分奇怪,既是短視,但又愛以為自己看通天下大勢。總之,一時不順,就認為日子只會更差。近年社交媒體上,完全看到這種「自虐」傾向。每天都是壞消息,而即使有好消息,大家也樂於故意扭曲。像極了黃子華楝篤笑所言:有好事發生,就是「沒有用的」;有壞事發生,就是「預計之中」。

今年港股升30% 跑贏多數市場

筆者並非建制中人,也只是失業人士,不用為政府或公司唱好。然而,一片唱淡之聲中,有多少是事實?上周本欄寫過香港經濟數據,本欄也經常寫樓市,今期再看看股市。

去年初,「金融遺址」一說甚為流行,大家也留意到有人說「香港已死」。的確,之前港股連跌四年,叫人失望,但便宜不是更好嗎?股神巴菲特說過,股票市場十分奇怪,減價時人人沽出,加價時人人卻去買。

為何會這樣?只因投資者以為,跌開就會繼續跌,升開就一直升。但真的如此嗎?去年年頭,港股跌到15000點樓下,筆者提出「恒指有機會見2萬」,已被人恥笑;結果今年,恒指高見27000點,相信挑戰30000點不是天方夜譚。所以那些說「香港經濟如此差,股市怎會好」的人,如何自圓其說呢?今年港股升了近30%,表現亮麗,甚至跑贏大多數市場。又如何解釋?

第三季純利破頂 非低基數效應

早前港交所(388)公佈第三季業績,盈利按年升56%。留意,是連續三季收入和純利創出歷史新高。既然是歷史新高,就不是「去年低基數」可以解釋。事實上,港交所的業績,很少令市場太意外,業績後股價反應一般也不大,皆因股市成交大家日日可見,收入完全有數得計。

相關文章:港交所第三季多賺56%勝預期 連續三季創新高 受惠現貨市場及滬深港通成交量破頂

今年港股成交極之暢旺,第三季日均成交達到近2,700億,而去年同期是100億多一點。今年的日均成交,也應該是史上最高。港交所既然是「抽水」生意,當然大賺。這些根本是常識,只是不少人沒有常識。

若要雞蛋挑骨頭,可以看到港交所的投資收益大跌,但這並非公司投資失利。雖然公司投資着實向來極保守,也外判給其他公司做,但公司投資收入大跌,皆因之前大手買入寫字樓自用,所以閒置資金少了,不過同時也省回了租金開支。

當然另一方面,公司支出也上升了8%,主要是薪酬支出。8%的升幅,相信令不少打工仔羨慕。不過既然公司生意強勁,加薪也很合理,否則如何留住人才?

新股集資額影響遠低市場想像

在說「金融遺址」的同時,香港人也發狂地偏執迷戀新股集資額,彷彿集資額排名下跌,中環的金融才俊就要食樹皮,經濟就會崩潰。今年大家當然見到,港交所新股集資額強勁。但講到尾,看看數字:港交所上市費用收入,頭三季只有13億,而公司的收入是216億。

換句話講,上市費佔總收入6%左右。不要忘記,這些上市費,還有不少是年費,也有很多是輪證的上市費。所以新股集資額對港交所的影響,其實遠低於不少人想像。

港交所是中國唯一國際交易所

港交所是一家純利率達到65%的公司,100元收入淨賺65元(留意是純利,不是毛利)。這固然和其平台特性有關,但也很大程度因為公司壟斷了市場。由於內地仍未開放資本帳,人民幣也不能自由兌換,所以港交所是中國唯一國際交易所。

壟斷之下,公司當然大賺。但其實這對整體經濟,是否一定是好事,就很難講。留意美股的成交額比港股大很多很多,但交易所的市值,不會比港交所大很多。皆因美股的交易所並非如此好賺,競爭也激烈。所以美國交易所收費便宜,但也令到成交極暢旺。那些高頻交易(High frequency Trading)在香港不可能發生。不少ETF在美股的成交,也遠高於港股。當然,除了港交所收費,香港政府的印花稅也是個問題。

換句話講,港交所賺大錢,背後代價很可能是港股成交和美股差天共地。不過港交所得天獨厚,只做中港公司生意,也夠賺到肥。況且,此類決定,往往有戰略及政治計算,並非只講錢。所以在此情況下,港交所還是大賺,而筆者還是繼續持有,每個月買進。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零售有望全面回穩 拆息勢再回落 李聲揚:各數據均利好樓市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