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亞裔教育領袖新舊世代交棒

在本周二的選舉中,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候選人李民治(Victor Lee)成功當選牛頓學區委員(第八選區),成為該市教育決策機構的新一代亞裔代表。而自2018年起連任四屆、深受社區敬重的沈安平博士,則將於今年年底正式退休,為他長達數十年的教育與公共服務生涯劃上圓滿句號。

這場「傳承與新起點」的變化,標誌著牛頓亞裔社群在教育治理領域的持續成長,也象徵著新一代華裔學者正承接前輩火炬,繼續推動教育公平與社區融合的理想。

沈安平博士功成身退

沈安平博士自2018年起出任牛頓學區委員,是牛頓市史上首位成功當選公職的中國大陸移民。他的從政之路充滿奮鬥精神。2017年競選期間,他名氣不如長期活躍於特殊教育家長會的對手Eileen Sandberg,卻憑著堅定信念,親自挨家挨戶拜訪選民,敲開數百扇家門,解釋政見、傾聽民意,最終在11月勝出。這場勝利,象徵著亞裔居民在牛頓地方政治舞台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沈博士自1988年赴美,獲波士頓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後在麻州中小學教育部服務長達28年,擔任教育專家與顧問。他的專業觸角涵蓋課程設計、學生評估、家庭參與及教育公平等多個領域。作為教育學者與行政者,他始終堅持「教育為本、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在牛頓中文學校任職的十年間(1992–2001),沈博士先後擔任家長會主席、副校長、校長及董事會創會會長,建立了學校的規範化制度,並為後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此後,他更積極參與公立學校決策,曾任多所學校校務委員會主席,並在學監遴選與長期規劃中發揮重要作用。他的著作《最好的教育在家庭》以溫和理性的筆調,探討教育的根本在於家庭價值與情感連結,反映出他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

除教育專業外,沈博士亦長期投身公共服務。他曾任牛頓人權委員會委員,創立牛頓華人協會(CAAN)及牛頓教育促進會(NESN),致力於推動亞裔居民參與市政事務與多元文化交流。此外,他亦是麻州家庭參與中心(MASFEC)顧問及新英格蘭華人聯盟(NECAA)教育部主管,積極推廣家庭教育與學校合作。

在他的任期內,牛頓學區在學生心理健康、學習支持、多元文化教育及家校合作方面皆取得顯著進展。正如同事所言:「沈博士不僅是一位教育專家,更是一位能讓每位學生、家長與教師都感到被尊重的公共服務者。」

為感謝沈博士多年的貢獻,牛頓教育促進會、牛頓華人協會與牛頓中文學校將於11月22日舉辦《沈安平老師榮休答謝會》。屆時,社區領袖、教育同仁及眾多家長學生將齊聚一堂,回顧他在教育與社區建設上的非凡歷程。主辦方表示,沈博士不僅推動了牛頓教育的制度性改革,更為亞裔家長參與公共事務樹立了榜樣。他的堅持、謙遜與務實精神,已成為社區不可或缺的精神財富。

李民治「學生為本」為政綱

與此同時,新當選的學區委員李民治將於明年初正式上任,接棒推動牛頓教育政策的新篇章。李民治在牛頓本地出生、成長,是兼具教育專業與管理實務經驗的學者型領導人。他目前在哈佛大學攻讀教育政策與管理博士,持有公校總監執照,曾為全美多地學區提供教育諮詢與行政培訓,熟悉大型教育預算與政策操作。

李民治以「獨立思考、公正決策、學生優先」作為核心理念。他在競選聲明中明確指出,自己拒絕接受任何組織背書或政治獻金,確保決策完全以學生利益為導向。

他在競選資料中寫道:「我不屬於任何團體,也不受任何組織影響。我唯一效忠的,是牛頓的居民與學生。我沒有與工會或政治組織的利益衝突,因此能在談判時保持公正,始終以學生成果為中心。」

針對去年牛頓學區因薪資與預算問題引發的教師罷工,李民治強調,他希望能促進教師工會、市長、市議會與學區委員會之間更良性的對話與合作。他表示:「那場為期11天的罷工是多輸局面——學生的學習中斷、教師失去部分社區信任、學校行政也陷入困局。未來,我希望重建互信,讓決策重新回到以學生為核心的軌道。」

沈安平博士的榮休,象徵一位資深教育家的光榮謝幕。李民治的當選,則是新世代教育領導人的崛起。兩人雖分屬不同世代,卻有著共同的信念——教育是社區的根基,公平與尊嚴是教育的靈魂。

有家長在社群留言寫道:「沈博士讓我們看見華人能用行動改變城市教育。李民治當選讓我們相信,這條路會越走越寬。」這一場世代交棒,不僅是職位的轉換,更是一份共同信念的延續——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在平等、安全、充滿啟發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沈安平博士(右二)是牛頓市首位當選公職的中國大陸移民。

 

(左起)甄麗、蔣紅、沈安平、吳弭、張文華、鄧永奇、魏毅、王澤洋在牛頓華人協會成立大會上合影。 檔案圖片

 

當選牛頓學區委員李民治。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