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非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荷蘭也有出於自己國家利益的考慮。像幾年前,荷蘭曾不理會美國的威脅,光刻機巨頭ASML照樣把光刻機賣給中國。這也不是「站」不「站」中國一邊的問題,是因為再不賣出去,待到中國已可以生產光刻機時,這些不新的機器便一文不值。談這麼多細節,是想讓大家知道有些大國博弈很難簡化為是陣營對決和「選邊站」。就算當中存在陣營的站隊歸邊,也大部份涉及具體誘因和導火線。荷蘭當前的做法是棄車保帥,用減少荷蘭安世半導體受中國控制的風險,來保護恩智浦半導體整家公司的安全。據荷蘭法院文件顯示,在美國警告荷蘭安世半導體必須更換其中國CEO時,荷蘭政府便接管安世。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絕對不是說荷蘭做得對;有荷蘭的原因也不是我們便應該照單全收。只是,讀國際時事要明白因由;簡化為情緒,以及簡化為「荷蘭受美國指使」,不是國際時事。落回事情發展的時序,早在2024年11月,美國商務部已把聞泰科技列入要制裁的實體清單——注意,當時荷蘭方面完全沒有動靜。直到2025年9月,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BIS)發佈新規定,新增了所謂的「50%規則」,意思是任何被列入實體清單的公司例如聞泰科技,其持股超過50%的子公司,也被納入制裁範圍。如此一來,跟恩智浦半導體有關的安世半導體便首當其衝。荷蘭不想恩智浦半導體被波及,才將聞泰科技清除出去,暫時冷結聞泰科技和荷蘭安世半導體的關係。再次強調,不是說有原因就是合理,只是我們必須明白事情是用甚麼藉口和理由發生的。
往後的發展是中國於10月4日反制。簡言之,因為在荷蘭安世半導體做的芯片,最後在中國安世半導體封裝及分銷。中國停止出口,把德國等歐洲車企嚇壞了。之後,中國對中國內地恢復發售,讓國內的企業不受拖累。而未來短期內的角力,會是安世中國有無能力自己生產,不只是做封裝那工序;而荷蘭安世已表明,就封裝工序已在尋找新的合作者。至於最受影響的車用晶片,最初大受影響的德國大眾汽車,說現在已找到新的芯片生產商。一切在洽談中,暫不對外公佈。未來各方的發展情況,希望讀完本文之後大家比較容易跟進。安世半導體這場角力其實是大戲碼,值得多知。
文評收結前做總結:安世半導體事件如簡化為荷蘭「選邊站」,是過份簡化。打了七、八年的中美貿易戰,就是彼此不斷為對方製造危機,然後看那一方更快、更好地化解危機。危機的出現及解決,每一次都是力量的重新佈局。有些牌打出來了,對家化解了,下次便沒有了這張牌。持平地看,美國在上一回合祭出芯片制裁,幾年下來,逼使中國將芯片國產化。而中國今個回合祭出稀土牌,如果幾年後危機紓緩,中國也會消耗了這張牌;即使不是完全被消耗也會殺傷力減弱。日本就是前階段已曾被中國用稀土制裁,所以在本輪稀土戰之中傷得最輕。
我當然不會認為荷蘭的做法正確,但作為國際時事,我們要明白整件事如何發生,有何理據,有何口實。知多一點,就會比較看得清角力是如何進行,這樣去讀國際時事,才會比較了解真正的國際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