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比特幣「穩定幣」之利弊及其發展與侷限(下)

文桂明 列治文市

然而其弊端亦不容忽視。1、信任和儲備透明度——倘發行方未能公開其定期審計,儲備資產或存在挪用、擠兌風險,穩定幣價位錨定可能失效,引發市場恐慌。2、集中化風險——多數主流穩定幣由單一公司發行管理,與去中心化的理念背道而馳。3、監督挑戰——穩定幣規模已達千億美元級別,對貨幣政策、資本流動和金融穩定性產生影響,各國監管機構或將採取更嚴厲的規範措施,甚至限制其使用。

(三)二者的比較與互動——倘比特幣比作數碼黃金,穩定幣則如鏈上美元。前者著重價值儲存和抗審查特性,後者則著重於流通穩定和支付效率。二者在加密金融生態中各有定位。在投資者策略中,比特幣作持有者長期避險資產,而穩定幣則在行情波動時成為暫避險港之所。在支付和結算領域中,穩定幣因價格穩定而更具實用性,比特幣則更多用於價值轉移和大額跨境匯款。在雲端流動性供應上,穩定幣為交易所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nance)提供基礎流動性場地,而比特幣則更多作槓桿和衍生品交易的底層資產(Underlying asset)。誠然,二者並非零和(Zero sum)關係,反而在多數情況下互為補充。其共同面臨的外部挑戰亦不容忽視,包括監管不確定性,技術升級需求及公眾信任度建構等。

(四)未來發展與局限。1、比特幣隨著部分國家,如薩爾瓦多承認為法價貨幣,以及大型機構和基金將其納入資產配置,其數碼黃金定位或將進一步鞏固,閃電網絡(Lighting network)等二層解決方案若能成熟普及,亦可顯著提升交易速度和成本效率。與此同時,穩定幣在跨境交易、全球匯款、去中心化金融生態及支付應用中,其需求料將持續增長。倘能加強儲備透明度,符合各國監管要求,其市場規模或將成為倍數擴張,甚至成為數碼支付的重要基礎設施。2、發展局限——比特幣因高波動性始終限制其作為日常支付普及工具,而能源消耗問題倘無根本解決,亦將遭遇更多環保政策阻力。與此同時,穩定幣之集中化和信用風險難以根除,一旦發行方出現資金管理不善或法律糾紛,將對使用者造成直接損失。此外各國央行數碼貨幣相繼普及,穩定幣在支付和結算領域優勢可能會削弱。

(五) 結論。比特幣和穩定幣同是區塊鏈時代的重要產物,分別代表了價值儲藏和穩定支付的兩種途徑。未來二者或將在全球數碼金融體系並駕齊驅,互為補充。監管政策、技術演進和市場信任等,仍是決定其能否持續成長的三大關鍵因素。

人類社會的貨幣形態歷來隨科技和制度變革而演進。比特幣和穩定幣未必是貨幣史上的終章,但無疑為全球金融格局注入新動力,其最終命運將取決於它們能否在創新和風險間取得平衡,在自由和規範間找到契合點。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