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刋物《POLITICO》昨(31日)在選舉前夕分析民主社會主義者、市長領跑人馬姆達尼初選大勝前州長柯謨後聲勢再起的數個因素。
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在民主黨初選中,以13個百分點的差距擊敗前州長柯謨(Andrew Cuomo)及黨內建制派,震撼美國政壇。距離大選僅剩四天,多份民調顯示,這位34歲的紐約州眾議員有望再次大獲全勝。
然而,自初選勝出以來的四個月裡,馬姆達尼不得不面對更廣泛的選民群體、謹慎的黨內領導階層,以及全國媒體的密切關注。這些情況讓外界對這位原本低調的政治新星有了更多了解。以下是自初選以來關於馬姆達尼的五大觀察:
1.他很有耐性:
曼丹尼在初選中幾乎未獲任何黨內要角支持,無論是州長胡楚(Kathy Hochul)、聯邦眾院少數黨領袖傑弗里斯(Hakeem Jeffries)、參院少數黨領袖舒默(Chuck Schumer),或州議會兩位民主黨領袖,皆未表態。
如今,除舒默外,其他人皆已轉而支持他。儘管胡楚的表態相當保守、傑弗里斯甚至拖到提前投票前才宣布背書,馬姆達尼從未公開批評或表現出不耐。相反地,他一再強調:「我歡迎所有人加入這個聯盟,而不是質問他們為何或何時加入。」
2.他的「黑料」比想像中多:
馬姆達尼爆冷擊敗柯謨後,引發大規模的「挖黑資料」行動。媒體與社交平台紛紛揭露他過往鮮為人知的背景,包括:他家族在烏干達的豪宅由武裝警衛守護;他曾與烏干達反同性戀法的推動者合照;他承認自己「從未想過會上公立學校」;他支持性工作除罪化;他主張「最終應奪取生產資料的控制權」;他認為警察不應介入家暴事件;他住在租金管制公寓(柯謨批評說那是「窮人應該住的地方」);以及他曾發表「當紐約警察局的靴子踩在你脖子上時,那雙靴子的鞋帶是以色列國防軍繫的」等爭議言論。
柯謨發言人阿佐帕迪(Rich Azzopardi)批評:「他是自喬治·桑托斯以來審核最少的政治候選人。」
3.他正在「中間化」:
曾以強硬左派立場著稱的馬姆達尼,如今在政策上展現更多務實姿態。身為民主黨候選人,他已承諾保留紐約警察局長蒂施(Jessica Tisch),支持興建新監獄,並表示願在不提高富人稅的前提下推行政策,這些立場令部分民主社會主義盟友感到震驚。
4.與特朗普的衝突一觸即發:
隨著馬姆達尼勝選機率升高,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頻頻發動攻擊,威脅若馬姆達尼當選,將削減對紐約市的聯邦資金,甚至考慮派遣國民警衛隊「清理」城市。
馬姆達尼回應稱,他將「在每一步都與特朗普抗爭」,但也強調「願與總統合作解決生活成本問題」。他的發言人佩凱奇(Dora Pekec)表示:「馬姆達尼將是不懼威權、堅決捍衛市民的市長。」
外界普遍預期,若他當選,白宮與市政廳之間的關係勢必惡化。
5.他與民主社會主義組織(DSA)漸行漸遠:
馬姆達尼近來多次與全國性DSA組織保持距離,並公開表示自己不完全認同該組織主張的「廢除所有輕罪」政策。他強調:「我的政綱不是全國DSA的政綱。如果某項政策不在我的網站上,那就不是我主張的政策。」
紐約市DSA分會共同主席莫瑟(Grace Mausser)坦言,未來若馬姆達尼成為市長,「雙方的合作關係勢必不同於過去他擔任州議員時。」
她說:「當然會有分歧。馬姆達尼的市府不等同於紐約市DSA,我們很清楚這一點。」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民主社會主義者馬姆達尼崛起,震撼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