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灣區當聯邦政府停擺下,及政府縮減醫療及福利支援的陰影逐漸籠罩,底層社群的彷徨與無助愈發浮現。「撿瓶子」、「拾荒」,成為不少一些長者與無證移民維生的被迫之選。
七十多歲的老張夫婦坦言:「兒子在矽谷大廠工作了四年,3個月前被解僱。我們不得不重操舊業,是不想給兒子增添負擔。」從疫情開始,他們在家人多次苦勸下,暫停將近十年靠「撿瓶子」的生活。但如今,面對政府福利削減所帶來的生活窘迫,夫妻倆決定再「上崗」。
住在灣景區的徐大媽,原是廣東中山從教超過三十年的小學教師。8年前隨女兒移民三藩市,幸運住進長者公寓。
性格要強的她,6年前便加入「拾荒者」行列:「只要還走得動,就不想給女兒家添堵。」她認為「撿垃圾畢竟不是光彩的事」,每次出工,她都要戴墨鏡、口罩、帽子。她拾來的塑料瓶、鋁罐不允許帶回長者公寓,只有在回收站下班前趕到換幾塊錢。
一些住在三藩市的華裔長者收入有限、獨居或低收入家庭,除了依賴社安金(SSI),還得靠回收塑料瓶、易拉罐來補貼生活。陳女士與她60多歲的母親,則被她形容為「專業二人組」–她們上網查大型活動安排,像音樂節、美食節、遊行等,就開車趕往現場。
她說:「如果能遇上社區大型活動,最多時竟能有近一百元的收穫。」但她也坦承,「搵食艱難」。隨著加入這行的人越來越多,競爭激烈,回收價卻下降。最近抄牌執法力度加大,若汽車因停車超時被抄牌,一天的收入不僅打水漂,還要倒貼。
今年聯邦政府停擺近一個月以來,儘管市長剛宣布投入緊急資金,確保 CalFresh 的居民於11月仍可獲得食物援助,但「長貧難顧」,還是得靠自己。「我們不敢全指望政府」,陳女士說。她特別強調一條「行規」:只能撿「公開容器」或「街頭垃圾桶外的」回收物,也可從公園、海灘、社區活動後的公共區域撿取。但若打開或翻找私人住宅、商家或公寓的垃圾桶,可能被警告、罰款至少100元,甚至被報警處理。她說:「我一個朋友是無證移民,面對 ICE『嚴打』,已經一個月沒『上班』了。」
根據加州容器回收法(CRV)規定,每個標有「CA CRV」的塑料瓶、鋁罐可退費5至10美分。一般100個鋁罐大約2磅,得約3至4美元。若每月固定撿拾三天,可多補貼50至100元不等。陳女士表示,在房租、醫療、日常開支高企的三藩市,這微薄的補貼難以撐起一個長者或移民家庭的基本所需。▍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