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上水發生多宗交通意外,區內交通癱瘓近4小時,亦令粉嶺公路雞嶺及大頭嶺迴旋處負荷過重的問題再度浮現。當局即將推展多項改善工程,包括擴闊公路及增設交匯處等,惟古洞北公營房屋即將落成,預計上水交通明年將面臨更大挑戰。有交通智庫指出,雖可參考元朗博愛迴旋處經驗,加設交通燈號系統紓緩問題,惟非治本之道,期望政府檢視道路規劃,及早部署,如興建新道路及控制進入區內的車流等,否則擠塞問題恐將日益惡化。


9月29日早上,上水接連發生3宗交通意外,掃管埔路(雞嶺迴旋處)、寶石湖路(大頭嶺迴旋處)及粉嶺公路一帶交通大癱瘓。有市民乘搭巴士逾一小時仍未能離開上水,亦有跨區學生因而遲到,至中午才抵達學校。據悉,警方當日上午曾把寶石湖路與彩園路、寶石湖路與寶運路兩個路口的交通燈系統轉為手動模式,運輸署緊急事故交通協調中心亦與警方協調,向市民發放最新交通消息。
事故令雞嶺及大頭嶺迴旋處的隱患再度浮面。事實上,社交平台早已設有群組,關注雞嶺及北區交通,單計10月,粉嶺公路至少有6個早上因交通意外而封閉部分行車線。有市民反映,上述多條道路時有車龍、交通擠塞,鄰近上水站外的公共運輸交匯處共有25條巴士線路,加上小巴服務,繁忙時間更是水洩不通,「該處車流高,全部頂死,沒有路可走。」
擴闊公路建行車天橋抒壓
雞嶺及大頭嶺兩個迴旋處均連接粉嶺公路,車輛從上水駛入,經大頭嶺迴旋處轉入粉錦公路前往元朗八鄉;雞嶺迴旋處則位於北區中央地帶,貫穿百和路和馬適路。惟兩者均難以承載大量車流,不時出現車流倒灌,導致擠塞。
相比大型交匯處,迴旋處佔地較小、造價較低,只能處理中等以下的交通流量;一旦發生意外,容易造成擠塞,加上兩處連接多條支路,難以疏導。隨着新市鎮人口增長,有關問題或會加劇。
為紓緩區內交通壓力,當局推出多項改善工程,其中上水廣場交匯處的改善工程已完成規劃,將小巴總站出口遷至交匯處入口旁的行人路區域,以釋放更多空間停泊巴士,並將龍琛路空地改為的士站,工程預計明年完工;部分巴士線有望分流至預計2029年落成的彩石邨公共運輸交匯處。
古洞北都落成勢增北區壓力
此外,粉嶺公路連接大頭嶺迴旋處及寶石湖路正進行改善工程,工程包括擴闊粉嶺公路、改建松柏塱區內道路,以及興建連接粉嶺公路西行線的寶石湖路行車天橋等,預計於2031年完成。至於雞嶺迴旋處改善工程計劃,預計明年初提交立法會申請撥款。
然而,上述工程尚未完成之際,上水交通在明年將迎來更大挑戰。古洞北首批公營房屋,包括古雋邨及鳳凰嶺邨,預計於明年分階段落成,兩者共設有18座住宅大樓,提供逾1.5萬個單位,可容納約3.8萬人口,考驗區內交通負荷能力。

「香港公共交通智庫」幹事陳迪遙說,隨着古洞和北部都會區多個新發展區落成,加上新皇崗口岸,上水及元朗市中心很大機會成為公共交通中轉站或接駁點,車流勢必增加,並加重兩個迴旋處的壓力。他指出,現時每當上水掃管埔路(雞嶺迴旋處)有交通燈故障或發生意外,直接影響整個上水區的交通,建議運輸署應及早部署,改善上水交通燈號和道路規劃,「需要檢視迴旋處能否應付整區的交通流量。」
北區區議員吳耀祖亦言,面對公營房屋落成及入伙,粉錦公路或不勝負荷。他提出,政府可考慮增設路口,讓車輛直接在公路左轉進入高速公路,前往元朗,以分流車流。
針對迴旋處的瓶頸問題,有上水居民建議,參考元朗博愛迴旋處的做法,加裝交通燈號系統,提升調節車流的能力。實際上,近年政府有多項針對迴旋處的交通改善工程,例如去年8月,將觀塘偉業街與開源道交界、有逾60年歷史的迴旋處,改劃為十字路口;今年2月,政府在元朗博愛迴旋處加設交通燈及擴闊凹頭方向出口,平衡各入口的車流,令車輛有序進出。根據立法會文件,相關措施實施後,車龍平均長度及等候時間均有減少(見表一)。


議員倡增設路口分流
惟陳迪遙認為,現況不如數據所示理想。他指,曾在繁忙時間經過該處,普遍需要等候3個燈位,加上許多車輛經過迴旋處後,會直接排隊進入鄰近大型購物商場的停車場,令元朗時常大塞車,強調加裝交通燈不可作為長久方案。他期望政府正視元朗及上水的交通擠塞問題,從根本改善,如興建新道路及增加泊車位,甚至在繁忙時段限制非公共交通車輛進入市中心等,「否則兩區擠塞情況只會惡化,更頻密發生。」
運輸署回覆指,於迴旋處加設交通燈時,會考慮一籃子因素,包括加設交通燈的需要、迴旋處車流及大小、道路設置及地理限制、駕駛者習慣等。一般而言,迴旋處具備自我調節車輛通過的能力,能在不同車流量下,讓來往各方向的車輛順利通過路口。署方持續留意迴旋處的交通情況,並根據實際需要適時採取可行的改善措施,包括調整行車線設計、優化道路標記及道路標誌等,以維持迴旋處的運作暢順和確保行車安全。
區議員冀提升交通燈系統穩定性 結合實時監察調節道路情況
硬件以外,更新交通軟件也有望改善交通問題。有區議員期望,政府通過提高交通控制系統的穩定性,結合實時監察與調節燈號,進一步減少車輛在燈位前停車和受阻的情況,保持交通暢順。
大埔區屢有交通燈熄滅故障,涉及寶湖道與南運路交界、太和路與大埔公路交界、南運路與安埔路交界,以及廣福道與寶鄉街交界等多個路口,影響範圍廣泛。

大埔上水屢有燈號故障
上水早前亦發生類似情況。9月29日清晨約5時,機電工程署透過系統接報,指上水馬會道與掃管埔路交界的交通燈發生故障並熄滅,經緊急維修後至上午約7時半才恢復正常運作。
翻查資料,「大埔及北區區域交通控制系統」於2019年第二季完成更換工程(見表二),牽涉中央電腦系統、電訊設備、管理員控制台及127個交通燈路口的交通燈控制器。該系統主要協調分區內的交通燈運作,減少車輛在路口停車等候。今年初,運輸署向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用於購置及安裝無線通訊設備,進一步提升效能。

不過,大埔區議員、交通運輸委員會成員麥成灝指,區內部分交通燈燈號仍未妥善協調,舉例大埔太和路橫跨寶鄉橋、南運路和完善路等主要路口,其中一段為雙向4線行車,若燈號順暢,車輛應可於1分鐘內通過所有路口,惟現時3處路口並非「順燈」,「每個燈位也要停車等候,如果剛好錯過綠燈,要等超過70秒才可通行。」

他相信,系統穩定性有待提高,期望日後能進一步應用智能系統控制交通燈號,參考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模式,聯動整個區域的交通燈號,實現智慧管理。
記者:仇凱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