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尼路無牌小販捲土重來

聯邦移民及海關執法人員ICE 掃蕩堅尼路非法小販並拘捕9人震驚全市不足一周,多個民權團體責罵「對西非街頭小販發動移民突襲行動,是對紐約市現況一次可恥的升級行動」言猶在耳,堅尼路無牌小販這兩日已捲土重來,挺而走險地繼續售賣冒牌手袋。

正在全力反對市府擴濶堅尼路招惹更多無牌小販的大紐約民權聯盟陳建閃表示,正如預料那樣,非法攤販又會回來。現在擺攤違規只會被開罰單,已經不再是刑事罪行,非法移民根本不在乎罰單,反正他們也不會去繳罰款。警察也知道自己無能為力,根本無法阻止這些人,所以警察也懶得管。如果把堅尼街的人行道拓寬,那裡就會變成販賣非法電子產品和名牌包包的跳蚤市場。到時候,會有更多非法攤販湧入,更多顧客為了「便宜貨」而來。最後,這個「非法商品跳蚤市場」甚至成為紐約市觀光客的新景點,堅尼路商戶首當其衝,加快倒閉。

退休法官凌德麗表示,街頭擺販「非刑事化」責任在市議會。市議會在2025年9月通過法案,推翻市長否決,正式將「無照街頭擺販」非刑事化。這項變革源自一個複雜的立法過程,包括新法規的制定、專責顧問委員會的成立,以及攤販組織長期施壓,凸顯市府許可證制度不公平、名額限制過嚴的問題。

凌德麗表示,舊制度以刑罰為核心的高壓管理,無照擺販面臨輕罪刑事指控、罰款,甚至坐牢風險,對無證移民尤其造成嚴重後果。小販許可證數量被嚴格限制,許可稀缺造成黑市橫行,執照被非法高價轉售,攤販根本負擔不起。

街頭擺販非刑事化是多年來逐步立法與倡議的結果。2021年,市議會通過設立「街頭攤販顧問委員會」檢視相關法律。街頭攤販計畫(Street Vendor Project)及其他組織持續推動改革,強調制度不公與對經濟、移民的負面影響。最終,顧問委員會一致建議廢除無照擺販的刑事處罰。

2025年7月市議會通過一系列改革法案,取消無照擺販的輕罪處罰,改以民事罰款取代。市長亞當斯否決該法案,反對採取非刑事化措施,主張繼續以刑事方式強化取締。2025年9月,市議會以高票推翻市長否決,正式確立「街頭擺販非刑事化」政策。

凌德麗表示,新制度從刑事轉向民事管理,非刑事化法案從根本上改變了紐約市對街頭擺販的管理方式,重點從刑事懲罰轉為民事罰則。無照攤販不再面臨刑事指控,而是收到民事罰單。雖然非刑事化減輕了刑罰,但並未解決許可稀缺的根本問題。食品攤販許可數量仍受限,許多攤販依舊無法合法營業。根據市獨立預算辦公室(IBO)的估算,若取消限額,將為市府帶來可觀財政收益。

凌德麗認為,街頭擺販「非刑事化」的確減輕了個別攤販的法律風險,但也讓執法難度提升、無照攤販更為氾濫。最終推動這一轉變的,不是市長,而是紐約市議會。

「街頭攤販計畫」(Street Vendor Project)協助市議會推動法案,他們認為紐約市的街頭小販歷史展現其在城市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從1927年貢獻全市15%的農產品銷售,到2015年提供近18,000個就業機會,街頭販售在城市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幫助移民、有色人種及退伍軍人成功經營微型企業。然而,目前市府對街頭小販的管理方式,卻讓許多人陷入灰色地帶,面臨騷擾與缺乏保障的困境。他們認為市議會在全面性改革小販的現狀。

然而堅尼路並不是農產品銷售,而是冒牌包包,地區領袖王鏑表示,ICE 針對不是西非的無證移民,而是「千億生意的犯罪集團」,這個集團涉及無數人利益,令多年來假包行業總是死灰復燃,無法滅絕。

王鏑說,這些犯罪集團影響華埠商戶的生存,影響民居的生活質素,聯邦政府不單拘捕非法移民,更應成立專案小組深入了解冒牌貨的營運渠道,瓦解這些犯罪集團,華埠不再背負售賣假包臭名,令唐人街長久以來承受著負面形象。

華埠堅尼路地鐵站口,西非裔無牌小販販賣假包包,又再捲土重來。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