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公園剛發布最新一份年度業績,「大數」仍然虧損2.75億元。雖然錄得經營盈餘4,240萬元,經營層面算是扭虧為盈,但整體業績仍難稱令人滿意。
水上樂園虧損縮窄僅「少開門」
在訪港旅客回升的大環境下(2024年訪港旅客達4,450萬人次、上半年再升12%),海洋公園的經營改善原本合情合理。不過,一看「細數」便發現,問題根本不在主園,而是水上樂園這個「燙手山芋」。
根據公園數據,期內主園錄得1.91億元經營盈餘,水上樂園卻虧損1.48億元。雖然虧損收窄近兩成,但事實上,水上樂園在2024年10月中至2025年5月中休園,接近休園7個月,佔財年逾一半時間。換言之,虧損縮窄並非改善經營,而是因「少開門」。
海洋公園主席龐建貽指出,問題來自多方面——疫後市民入場意欲減低、秋冬氣溫影響、灣區競爭激烈、以及高成本結構。龐主席直言,水上樂園距離賺錢仍很遠,暫時未有解決方案。
作為一名持有海洋公園年票、經常帶小朋友入園的父親,我的觀察是:公園主園確實改善不少,餐飲選擇與人流管理比以往成熟,但水上樂園的體驗卻始終「未成氣候」。設施新、環境佳,但定位模糊、票價偏高、加上秋冬封園時間長,整體難以養成穩定客群。
海洋公園最後一年獲政府補助
水上樂園如今已成海洋公園最大的財政負擔。今個財年仍有每年2.8億元的政府補貼作保育與教育用途,但這是最後一年補助。若補貼終止,公園將失去關鍵現金流。以過去兩個財年為例,若扣除補貼,虧損分別會擴大至3.52億及5.55億元,兩年合計達9億元。
管理層雖強調財務「健康」,因現金結餘增至16.98億元,但若以此速度蝕下去,不出兩年便難以維持。更何況政府預期2025/26財政年度赤字達670億元,在財政收緊下,補貼能否延續,仍是一個未知數。
龐主席與其「借酒消愁」,不如及早公布失去補貼後的財務應對方案,並向政府及公眾清楚交代維持補貼的理據與社會回報。
宜成為保育與公眾教育平台
海洋公園不只是港人的集體回憶,更應該成為可量化、可持續的保育與公眾教育平台。這些年,海洋公園在ESG、教育與保育上其實有不錯基礎——只是太少人知道、也缺乏具體呈現。若能把情感資本轉化為社會影響力,例如開放更多教育導賞、擴展保育數據共享平台、建立動物健康公開報告,才真正讓「保育」變成信任資產,而不只是口號。
情懷值錢,但不能養活公園。未來的海洋公園,應該要讓「價值」而非「記憶」成為收入來源。
梁偉聰-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