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股今年以來繼續亮麗,標指截至周二累升逾14%,納指更升近19%;不過,近期越來越多機構已作出警告,涉及四大風險。其中美銀指地區銀行危機引發的私貸市場問題一旦持續,將觸發退休基金等長期投資者拋售潮,並指美股估值貴、「已形成明顯泡沫」,更有60%熊市訊號已觸發。另一方面,德銀亦警告美股槓桿已升至科網泡沫和金融危機前夕水平。
風險一:地區銀行危機或掀ETF沽貨潮
美銀證券美國股票和量化策略主管Savita Subramanian的報告指,如果美國私人貸款問題持續,養老金等機構可能被迫出售指數基金,以避免遭受衝擊。他指出,被動投資現已主導標指,一旦市場下滑,將迫使追蹤指數的基金賣出股票,形成惡性循環。
他發出警告之際,美國地區銀行壞帳事件正動搖市場信心。反映地區性銀行表現的KBW區域銀行指數已連續四周下跌,創年內最長跌勢。交易員越來越擔心小型銀行的不良貸款可能蔓延至股市其他領域。Miller Tabak + Co.首席市場策略師Matt Maley也預警,追蹤銀行的ETF可能加劇沽壓。
風險二:美股估值貴 觸發60%熊市訊號
美銀又指,美股正從「有泡沫化跡象」轉向「已形成明顯泡沫」。在該行追蹤的20個價值指標中,美股在統計上已被認為「昂貴」,當中有4項估值指標創新高,包括標指總市值/GDP、市賬率、市現率,以及企業價值/銷售額比率;另有5項指標已超越2000年3月科網泡沫頂峰時的水平,包括股價/未調整每股盈餘、市盈率中位數、企業價值倍數等。
更甚的是,該行關注的10個熊市訊號中,已有6個(即60%)被觸發。一般情況下,在美股見頂並開始持續下跌前,平均有70%的訊號被觸發。

風險三:AI泡沫恐爆破 巨額投資回本無期
美銀進一步提醒,人工智能領域正顯露泡沫風險,又指AI崛起可能令企業裁掉更多白領員工,而他們正是過去推動消費的族群。該行最近亦因此下調了非必需消費品板塊的評級。
投資公司Impactive Capital的聯合創始人Lauren Taylor Wolfe 更直言:「我們現在絕對處於人工智能泡沫之中。它會破裂的。很多人都會輸錢。」她警告投資者低估了主要科技公司AI相關支出激增所帶來的風險。
她解釋,相對於科技七雄(Magnificent 7)產生的數千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被指定用於AI相關支出的金額卻高達數萬億美元,這些公司不得不借錢投資,但市場現在還沒有看到投資回報。
JonesTrading首席市場策略師Michael O’rourke日前亦表示,「絕對相信我們身處AI泡沫。」現時情況與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泡沫高度類似。他以OpenAI約1.5萬億美元的項目為例,指該公司收入僅130億美元,而且尚未實現盈利。
風險四:槓桿飆至極端水平 股市多受壓
德銀近日亦警告,美股槓桿水平已經飆升至危險區域。據該行追蹤的紐交所保證金債務數據,從今年4月底到9月底的五個月內,投資者槓桿激增32.4%,這一速度僅次於2000年初互聯網泡沫頂峰和2020年8月疫情後刺激期。更值得留意是,當前槓桿增速是在已經很高的基數上進一步加速——保證金佔美國名義GDP的比例已接近2021年第三季的歷史頂峰。
德銀策略師指,歷史經驗表明,當保證金按年增長超過40%時,高收益債券的利差在未來6到12個月內將有顯著擴大的風險,這往往意味股市也將面臨調整壓力。與2020至2021年不同的是,當時市場有寬鬆財政和貨幣政策支持,今天則完全不同。
利好因素:季績對辦 86%盈利超出預期
雖然美股風險因素正不斷累積,但市場亦不乏利好因素,今輪美股季績未有令市場失望。據FactSet數據,截至上周五,已發表季績企業中有86%盈利超出預期。另外,道指成份股可口可樂和3M周二公佈的季績均好過市場預期,通用汽車亦上調全年業績指引。
資產管理公司Global X的投資策略主管Scott Helfstein認為,美股仍是一個由強勁基本面驅動的市場,「盈利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股票價值。」Navellier & Associates創始人兼首席投資官Louis Navellier亦表示,大型跨國公司公佈的業績普遍好於預期,「這是個好跡象,意味第三季業績期開局良好,我們有望迎來強勁的年底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