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詠強:中國如何成為電力大國?

20251015 霍詠強
《中國如何成為電力大國?》

在中國和西方傳媒的眼中,有關於中國的企業分析中唯一的共同點,又或者不會有太大分歧的,就是中國科技含量最高的企業,既不是阿里、騰訊、字節跳動,甚至不是華為,而是國家電網。中國是世界發電裝機第一大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電網,最高輸電電壓等級、最長特高壓輸電線路、最大新能源並網規模。

這是新時代電力大國的骨幹!

前幾天《紐約時報》借用中國的高壓電網,來質疑總統特朗普推行的「鑽吧,寶貝,鑽吧」(Drill, baby, drill) 政策,強調雙方面對清潔能源的鮮明對比——指白宮政府後者主張增加化石能源開採,並且撤銷了聯邦層面推動清潔能源應用的相關項目的同時,儘管如此,仍然不忘暗指國家電網最近對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提升準備不足,令約十分之一的再生能源出現閑置,以及在高壓電線下釣魚可能發生的意外。

但是,中國最長的特高壓輸電線路從西北偏遠地區,鋪設著大規模光伏陣列與風力渦輪機,延伸至人口密集的東南沿海、有6100萬人口的安徽省,全長超3200公里,接近橫跨東西岸輸送電力。這僅僅是其中一條輸電線路。目前中國已建成41條類似線路,每條的輸電容量均超過美國任何一條輸電線路。7月,計劃將堪薩斯州的風電輸送至伊利諾州的1200公里輸電線路,其中能源部承諾的49億美元貸款擔保被終止了。

2024年,中國的發電量成功突破10萬億千瓦時,佔據了全球發電量的近30%,電力是產業經濟之母。電力系統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沒有完善的電力系統,就沒有工業化和現代化。如今全中國已經有一半的新增車輛是採用新能源的了,更別提還有長達4.8萬公里的高鐵線路,這直觀地反映出了中國對電力的龐大需求——中國當前的發電量已是美國的兩倍半、是印度的5倍。

在經濟活動和能源需求持續上升的同時,中國的碳排放量在2025年第一季度同比下降約1.6%,在截至年中的12個月裡下降了約1%。這意味著,中國碳排放有望提前達峰。過去幾年裡,中國的碳排放量下降只發生在經濟活動放緩的時期,例如疫情期間。但新的研究顯示,中國碳排放量已在經濟和能源增長的同時穩定下降一年多,新增的清潔能源供應可以滿足不斷擴大的電力需求。

中國發起的綠色電力革命,對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中國大力推廣清潔能源技術,速度甚至超出了政府自身的預期與規劃,雖然中國的風能和太陽能發展也非常迅速,今年4月更是提供了中國超四分之一的電能,然而,中國14億人口中超90%居住在東部,清潔能源開發潛力有限,這些清潔能源大部分產自光照充足、風力強勁的西部與北部地區,與人口密集、工業集中的區域相距遙遠。因此,為將電力輸送至需求最旺盛的地區,中國在急切地推進電網升級。為了確保電力供應的均衡,到2050年,中國計劃將特高壓線路數量再增加兩倍。

中國在核電領域已處於全面領先地位,核電總體規模躍居世界第一,三代、四代核電技術穩定運行。但是,中國對核電的審慎,也適當地把它用作填補風電、光電的均衡器。

中國正創造人類能源史上空前的壯舉:將電力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佔比提升至一半。相較之下,當前最發達國家僅徘徊在22%左右。更深遠的意義在於,中國電力發展的藍圖,深度融入了低碳化與智能化的雙重浪潮。據歐洲機構預測,至205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佔比將達到驚人的88%,這不僅將奠定其“全球綠色電力第一大國”的地位,更是對全球碳中和事業的重大貢獻。

當歐美民眾仍為高昂電費所困,中國的特高壓電網已實現跨區域、大規模、高效率輸電,其覆蓋範圍與輸送能力全球領先。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能源調配能力的革命性飛躍。

今日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