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環球網》見習記者齊鑫上海報道
國慶檔結束後,影視院線股集體下挫,截至10月13日收盤,3個交易日平均跌幅7.02%,板塊跌幅位居兩市跌幅榜首位。
原本預計國慶中秋假期8天,電影院會迎來一波人潮,怎知結果竟然是:根據國家電影局統計,今年國慶檔電影票房為18.35億元,觀影人次5007萬人,同比均出現下滑。更值得關注的,其為近五年來首個「無影片票房突破5億」的檔期。
資本市場反應迅速。10月9日假期後開盤第一天,A股市場影視股普跌,《三國的星空第一部》出品方果麥文化(301052.SZ)直接「20cm」跌停;《刺殺小說家2》出品方華策影視(300133.SZ)跌超13%;涉足《浪浪人生》《志願軍:浴血和平》等電影的橫店影視(603103.SH)、中國電影(600977.SH)、光線媒體(300251.SZ)、博納影業(001330.SZ)等也均跌10%左右。當天6家公司合計市值蒸發140億元。果麥文化近3個交易日累計下跌37.25%,較9月24日高價,8個交易日即已腰斬。
多片齊發仍難撐高票房
今年國慶檔期有超過10部影片上映,主題涵蓋戰爭、動作、奇幻、喜劇、犯罪、動畫等多種類型。儘管供給豐富,但市場整體反應平淡。
位居檔期票房榜首的是抗美援朝「志願軍」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志願軍:浴血和平》,4.5億元。該片自上映首日起便穩居每日票房榜首。
早在9月18日上映的《731》以3.45億元檔期票房排名第二;路陽執導的奇幻動作片《刺殺小說家2》以2.95億元檔期票房位列第三;根據蔡崇達暢銷書《皮囊》改編的《浪浪命》以2.19億元排名第三;根據蔡崇達暢銷書《皮囊》改編的《浪浪命》以2.19億元排名第三;
整體來看,今年國慶日以18.35億元的總票房收官,與去年國慶檔21.04億元相比下降了12.79%;觀影總人次為5007萬人,比去年同期減少約200萬人,降幅約4%。
而比起數字更令市場不安的,是檔期內《浪浪人生》、《震耳欲聾》、《三國的星空第一部》、《畢正明的證明》四部中小成本影片無一逆襲,口碑與票房皆平庸,沒有出現「以小博大」的賺錢效應。
戲院一線已感到市場寒意
戲院一線人員的感受印證了資料下行。10月9日,山東某影院經理李璐(化名)告訴《星島》記者,今年國慶檔期,她所在的戲院票房收入和觀影人次均不及往年。 「今年沒有特別出圈的電影,上映的影片在題材和話題度上都很難出圈。」其坦言。
安徽某戲院經理張磊(化名)提供了更具體的觀察。他說:「國慶檔觀眾數量比平常要多,但比暑期檔還是差了很多,也不如去年十一假期。」據其介紹,他所在影院今年暑期檔最高單日觀影人次超1000人,單日票房收入達到4萬-5萬元,而今年國慶檔則最高單日票房1萬-2萬元,單日觀影人數僅300餘人。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電影局統計,今年國慶檔電影平均票價36.64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75元, 同比減幅9.28%,這一票價為近五年來的最低水準。
燈塔專業版數據分析師陳晉表示,平均票價下降得益於多部國慶檔新片官宣下調最低結算票價,降低了觀眾的觀影門檻。
在張磊看來,片方選擇降價,與今年國慶檔前3日觀影人數與往年同期相比減少有關。但他也告訴《星島》記者,降價對提升人氣著實有一定效果。據其觀察,影片《731》在9月18日上映後口碑分化,觀影人次一度下滑,該片隨後將最低票價下調至19.9元,明顯帶動觀影人次。 《三國的星空第一部》在降價後,觀影人次也出現了提升。
頭部內容缺失 限制市場表現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缺乏頭部爆款影片是今年國慶檔遇冷的主要原因。張磊告訴《星島》記者,頭部影片的高話題度和高品質對帶動市場熱度至關重要。 「受生活節奏加快、短視頻衝擊、消費習慣變化等因素影響,觀眾的觀影習慣已經改變。」
他舉例說,2023年暑期檔的《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擲》,因在社群媒體上引發熱議吸引了大批觀眾,而今年暑期檔的《南京照相館》也憑藉良好口碑成為了檔期票房冠軍。
李璐也認為,影片的話題度和影片品質十分重要,需要在類型、主題上尋求創新突破。 「不要跟風。例如抗美援朝題材可以拍,但讓觀眾年年看,就沒有新鮮感了。」她說。
經濟學家宋清輝分析認為,目前電影市場正從「檔期驅動型」轉變為「內容驅動型」。過去觀眾在熱門檔期有「強制性」觀影習慣,如今則更趨於理性和選擇性地消費。
影視產業面臨「寒冬」考驗
國慶檔中小成本影片的集體失利,片方選擇降低票價,試圖以價換量,也折射出了產業整體焦慮和電影市場面臨的深層挑戰。
今年上半年,影視公司業績已呈現「冷熱不均」態勢。如中國電影營收17.17億元,按年減19.13%,淨利虧損1.10億元;上海電影營收3.62億元,按年減4.96%,淨利約0.54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2.18%;華誼兄弟營收1.533億元,按年減50.37%,淨利虧損0.74億元。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光線傳媒營收32.42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漲143%,淨利22.29億元,按年增371.55%;萬達電影營收66.89億元,增長7.57%,淨利5.36億元,按年增372.55%。
多家公司在財報中提及市場分化的現象。中國電影指出,上半年全國電影總票房292.3億元,按年增22.95%,但第二季票房按年減34.73%,清明檔、五一檔均明顯回落。萬達電影也表示,2月單月票房160.9億元佔上半年總票房的55.1%,而3-6月單月票房均不足20億元,第二季票房處於近十年同期較低水平。
燈塔專業版顯示,截至10月12日晚間22點,202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439.1億元,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但展望第四季電影市場,李璐和張磊均認為衝擊500億元大關仍有一定難度。
「第四季除了《阿凡達3》,感覺都不是大爆的電影。」李璐說。張磊也認為:「目前炒得最火的兩部就是《瘋狂動物城2》和《阿凡達3》。大部分優質影片還是會選擇春節檔上映,相較而言春節檔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
星島視角:
影視產業的寒冬也是價值重估的起點。當資本退潮,口碑為王,那些能真正洞察時代情緒、講述個體價值的故事,依然能穿越週期,贏得觀眾。畢竟,無論市場如何變化,好內容永遠不缺買單的人——只是現在的觀眾,越來越清楚什麼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