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走過火災疫症與風暴 蘇社強黃德華盼青年接棒守家園

超強颱風「樺加沙」襲港,再次顯示大自然的威力。蘇社強及黃德華,是醫療輔助隊的資深成員,過去數十年參與本港多次風災、暴雨、火災及疫症的前線救援工作,包括颱風「愛倫」襲港期間,於10號風球下拯救被困男童;又於嘉利大廈五級火現場提供支援;沙士期間亦在「疫區」淘大花園當值。退役後,他們加入醫療輔助隊義工隊,於新冠疫情時探訪獨居長者、又遠赴大嶼山偏僻村落支援老村民。大浪淘沙,他們希望年輕人投身義工,莫以善小而不為,一起守護香港的家。 

兩人近年在義工隊合作,示範各項急救技巧。  受訪者提供
兩人近年在義工隊合作,示範各項急救技巧。 受訪者提供

 

蘇社強與黃德華曾於颱風愛倫、嘉利大廈大火及沙士疫症期間當值,見證本港多場重大事故。
蘇社強與黃德華曾於颱風愛倫、嘉利大廈大火及沙士疫症期間當值,見證本港多場重大事故。

 

黃德華曾任公立醫院急症室護士長,於1994年加入醫療輔助隊。
黃德華曾任公立醫院急症室護士長,於1994年加入醫療輔助隊。

 

1980年代,颱風愛倫襲港,蘇社強於油麻地進行拯救時,親歷風暴威力。
1980年代,颱風愛倫襲港,蘇社強於油麻地進行拯救時,親歷風暴威力。

 

黃德華近年致力推廣社區急救,盼於社區築起防護網。 受訪者提供
黃德華近年致力推廣社區急救,盼於社區築起防護網。 受訪者提供

 

近年極端天氣肆虐,前年本港遭遇5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侵襲,今年更是半世紀以來,天文台首次於1年內發出2個10號風球。73歲的蘇社強對惡劣天氣的破壞力早有體會。1972年6月18日,本港受持續暴雨侵襲,秀茂坪寮屋區發生山泥傾瀉,數以噸計的泥土傾瀉,摧毀78間寮屋,奪去71人的性命。該次「六一八雨災」,燃起他參加制服團隊救急扶危的雄心。

他當年20歲,一腔熱血向家人說出心中所想,沒料家人以安全理由拒絕,令他十分失望。翌年滿21歲,他第一時間自行簽署同意書,報名參加醫療輔助隊,展開長達39年的前線服務,直至2012年退役。

1973年,蘇社強剛滿21歲便報名加入醫療輔助隊。 受訪者提供
1973年,蘇社強剛滿21歲便報名加入醫療輔助隊。 受訪者提供

 

拿着裝備步上19樓 拯救男童

1983年,蘇社強已跟10號風球正面「交鋒」。當年9月9日,強烈颱風「愛倫」正面吹襲本港,造成嚴重破壞和傷亡,當日他及隊友在九龍區當值,接報油麻地一幢大廈有男童受傷被困。強風吹倒大樹及雜物,車輛無法前行。事發大廈靠近油麻地避風塘,他及隊友冒着狂風暴雨,步行200米才抵達事發大廈,「當時風勢強勁,多次被吹得退後幾步。」

禍不單行的是大廈停電,各人只好拿着裝備,拾級步上19樓的單位。他回憶,有冷氣機被強風吹入屋,男童走避不及遭壓斷腳。團隊其後撞開木門入屋,立刻為男童包紮急救,並由他將男童背下樓,送上救護車。他憶述,當時頭盔遭四處飛來的雜物及沙石,打得劈啪作響,若非有頭盔保護,後果不堪設想。

1980年代,本港曾是越南船民的第一收容港。綽號「蘇沙展」的他回想,當年「匯豐號」載滿船民抵港,政府如臨大敵,他及隊友亦候命出動,在亞皆老街、啟德及深水埗的船民營當值,負責配藥、派藥及處理傷口等工作。

早年船民營當義工 

65歲的黃德華,本職為護士。1993年隨其他志願團體到船民營當義工,翌年加入醫療輔助隊,至2019年退役。1996年11月,嘉利大廈發生五級大火,釀41死80傷。他當時在公立醫院急症室當值,隨即被徵召到現場支援。他曾在內外科病房、手術室及急症室工作,資歷深厚,肩負協助分流的重任,安排醫生搶救危急傷者,又協調救護車將傷者送院。

黃德華稱,「曾目睹有男子由5至6樓的單位跳下逃生,當場骨折。」當時他亦遇上不少在場當值的醫療輔助隊隊友,一起在這場世紀火災中打拼,拯救傷患,「大家雖然崗位不同,但會相視一笑,互相鼓勵。」

「沙士」期間,九龍灣淘大花園成為重災區。當時蘇社強在九龍灣的診所協助居民檢疫。他稱,戴上眼罩及口罩,又穿上整套防護裝備,十分「翳焗」,「雙手亦焗出汗,幾小時內不敢如廁。」每日有不少市民到來檢疫,當時他協助抱起1名虛弱不堪的男童到診症室,交醫生檢查。男童其後照X光,竟揭發出現「肺花」的受感染症狀,隨即送院醫治。他稱,當時萬分擔心,慶幸最終未受感染,每次提及仍是心驚膽顫。

2009年,本港爆發人類豬流感,醫療輔助隊須協助替幼嬰進行防疫注射。作為護士的黃德華發揮所長,訓練隊員進行肌肉注射。他指,不少隊員已接受急救訓練,但對注射針藥仍感顧慮。他見證隊員最終克服心中恐懼,順利完成任務。

蘇社強曾於沙士期間到淘大花園當值。 受訪者提供
蘇社強曾於沙士期間到淘大花園當值。 受訪者提供

 

綽號「蘇沙展」的蘇社強於2012年退役。 受訪者提供
綽號「蘇沙展」的蘇社強於2012年退役。 受訪者提供

 

2021年,蘇社強及黃德華雙雙加入醫療輔助隊的義工隊,從最前線退下,投身地區工作。二人多次到學校與社區中心,教授「心肺復甦法」等急救知識,盼由社區築起防護網。疫情期間,不少獨居長者因隔離下無人探望,出現情緒困擾。蘇稱,義工隊曾探訪土瓜灣的長者,又舉辦下午茶聚會及看粵劇活動,為長者送上溫暖。

從前線退下 盼築社區防護網

近年,兩人亦加入「村巡隊」,定期探訪居於大嶼山深屈及沙螺灣等偏遠村落的長者。黃指,每次到訪除為村民剪髮,亦安排血壓檢測等簡單身體檢查,雖然每次探訪相隔數月,但情誼已悄悄建立,「有村民會齊集籃球場迎接,亦有村民不捨分離,牽手送別,令人感到窩心。」他感慨,探訪也讓他反思社會上仍有不少長者缺乏關顧。

大浪淘沙,時代更替,今年是醫療輔助隊75周年,他們呼籲更多年輕人投身義務工作,「莫以善小而不為,希望年輕人加入義工行列,拓闊眼光,承傳經驗,一起守護香港的家。」

近年兩人加入「村巡隊」,定期探訪居於大嶼山偏遠村落的長者。 受訪者提供
近年兩人加入「村巡隊」,定期探訪居於大嶼山偏遠村落的長者。 受訪者提供

 

盡力施救亦有遺憾 慨歎生命無常

蘇社強曾多次於大型活動及事故當值,亦經歷無法挽救生命的遺憾,直言不希望災難發生,更不願有人傷亡。

1999年8月,颱風「森姆」襲港,一架中華航空客機於香港機場降落時失事翻側並起火,釀3死、逾200人受傷。當時他正在醫療輔助隊總部當值,獲徵召到機場支援。他回憶,團隊抵達時,消防員已救出機上所有乘客,他及隊友繼續冒雨留守,撤離時已全身濕透。他指,雖然白走一趟,但意味正規團隊已處理好事故,亦反映災難受控,是不幸中的大幸。

然而,並非每次都能成功拯救生命。蘇社強仍難忘90年代某一年聖誕節當值的經歷。當晚他被派駐尖沙咀港鐵站,接近凌晨「收隊」之際,突然接獲通報,有市民在月台暈倒。他稱,當時十萬火急,與隊友沿彌敦道狂奔,再跑下月台,盡力搶救昏迷不醒的事主。事主其後由救護車送院,但蘇翌日得悉事主身故,感到遺憾,亦慨歎生命無常。

蘇社強曾加入急救單車隊。 受訪者提供
蘇社強曾加入急救單車隊。 受訪者提供

 

黃德華曾任「飛行護士」 考驗能力與膽識

曾任公立醫院急症室護士長的德華,早年亦曾加入飛行服務隊,成為「飛行護士」,協助進行山野拯救工作,難忘當時從高處吊降至地面拯救,以及接受模擬直升機墮海的逃生訓練。

急救經驗豐富的黃德華直言,由急症室轉到戶外拯救,是截然不同的體驗,亦考驗個人能力和膽識。當時他曾多次乘直升機到郊野及離島,協助拯救遇溺及墮山的傷者,又奉召到交通意外現場,進行公路救援,都是難得的體驗。

黃德華曾任職飛行服務隊的「飛行護士」。 受訪者提供
黃德華曾任職飛行服務隊的「飛行護士」。 受訪者提供

 

黃德華經常出席社區講座,分享急救知識。 受訪者提供
黃德華經常出席社區講座,分享急救知識。 受訪者提供

 

多番練習 克服心理關口

出任飛行護士時,他多次須由高處被吊下或跳到地面,他指其中有次在西灣山的任務至今仍難忘,當他於安全距離下從直升機跳下地面,但受氣流及風力影響,身體被吹向前方,幸他及時抓緊已着陸的人員,才能安穩站於斜坡,未釀意外。

此外,他曾到新加坡接受模擬直升機墮海逃生訓練,需自行解除安全帶,並游向指定逃生方向。他稱,首次訓練時感畏懼,但多次練習後已克服心理關口,順利完成。

記者:關英傑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