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關稅政策加劇「肉食焦慮」

美國牛肉價格一路飆升,碎牛肉每磅超過6美元,牛排每磅突破11美元,這場行情背後是幾十年未見的肉牛數量低谷和突如其來的關稅政策組合拳。

根據農業部資料,6月牛肉零售價已達每磅9.26美元,牛排和碎牛肉價格同比上漲幅度分別達到12.4%和10.3%。與此同時,美國對巴西牛肉加徵50%關稅的政策於8月正式實施,將全球牛肉貿易推入了新的不確定時代。普通消費者正在為漢堡包中間夾的那片肉支付越來越高的賬單。

價格飆升的根本原因在於供應緊張。今年年初,美國的牛和小牛的數量一共為8670萬頭,較2019年的高峰數據下降了8%,達到1951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這意味著甚麼?意味著當下牛肉供應能力是近三代人的最弱狀態。

牛的數量減少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乾旱的氣候與飼料成本的上漲是造成這一趨勢的兩大因素。自2020年開始,持續乾旱導致牧場乾涸,供應不上飼料,牧場被迫屠宰了大量雌牛緩解短期的供應壓力。即使牛肉價格在漲,可由於飼養成本持續上升,農民和牧場主獲利仍然微薄。

再加上美聯儲持續加息,高利率環境進一步限制了牧場主取得重建牛群的資金,導致養牛意願下降。

就在國內供應緊張之際,貿易政策進一步加劇了市場困境,特朗普宣布對巴西進口商品加徵50%關稅。巴西是美國第二大牛肉供應國,去年佔進口量的21%。今年前5個月,從巴西進口牛肉已達21.45萬噸,同比激增112.7%。高關稅落地後,預計下半年從巴西進口的牛肉量將環比大幅下降40%。

儘管價格飆升,消費者對牛肉的需求卻依然強勁。許多美國人服用減肥藥,導致減少食量,轉而在追求高蛋白餐點。專家估計,今年人均零售牛肉消費可達60磅。這種需求韌性,使得價格上漲未能有效抑制消費,市場陷入了「供不應求—價格高企—需求萎縮—產能遲滯」的死循環。

近年來食品領域頻繁出現短缺,從拜登政府時期的「雞蛋荒」和特朗普政府的「牛肉貴」,背後是食品系統脆弱的體現。一方面,美國許多食品行業(如雞蛋、肉類加工)由少數大企業主導,雖提升了效率,也使得系統抗風險能力變弱。一旦某個巨頭遭遇意外,供應便易受顯著影響。另一方面,美國的食品系統依賴複雜且冗長的全球供應鏈(如飼料進口、食品出口),雖優化了資源配置,也易受地緣政治、貿易摩擦(如關稅政策)、國際航運以及公共衛生事件的衝擊。再加上每屆政府的政策傾向差異較大,缺乏長期連貫的農業和食品戰略。兩黨在補貼、環境保護標準、貿易政策上的拉扯,也增加了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

除了以上幾點頑疾,還有嚴重的糧食分配不均在「添亂」。許多低收入家庭難以負擔充足食物,根源在於深層次的收入不平等和經濟機會不均等。

因此,美國頻繁出現的食品短缺,並非是哪個總統沒有做好,而是食品系統存在問題沒有解決好。這些問題在突發事件、政策變動或外部衝擊下,很容易被放大。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