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學童快樂指數微升1.55% 小六生快樂感連跌3年 近三成曾遭欺凌

學童精神健康問題備受社會關注,本港3間大學進行2024至2025年學童快樂與生命教育指數調查。結果顯示,與2024年相比,今年受訪學生的「快樂指數」及「活在世上很有價值」的生命價值感均見上升。學童「快樂指數」較去年升高1.55%,達6.85分,各年級「快樂指數」普遍比去年高,惟小六生近3年快樂感持續下跌。

調查涵蓋逾3000學生 年級愈高人生價值感愈低

嶺大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港大臨床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及香港兒科醫學會進行相關調查,共18間中小學,3,734名小四至中五學生及116名老師參與。

調查發現,學生年級愈高,對「活在世上很有價值」認同感愈低,尤其小六生人生價值感獲7.02分,為近3年最低分;小四生及中四生亦分別從去年7.34分及6.20分,微跌至7.31分和6.15分。

小六生欺凌情況惡化 近三成曾遭受欺凌

校園欺凌方面,「沒有受到欺凌」指數微漲0.9%,但小六生校園欺凌情況惡化,僅得3.52分,為近3年最低分,跌幅達6.17%。相較於肢體欺凌,學生更多受言語欺凌的影響,但言語欺凌的傷害不一定比肢體欺凌低,當中小六生受到肢體及語言欺凌的比例,分別為25.4%及28.7%,即近三成學生曾遭受欺凌。

本港3間大學進行2024至2025年學童快樂與生命教育指數調查。
本港3間大學進行2024至2025年學童快樂與生命教育指數調查。

 

嶺大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教授何濼生表示,「心理資本」是學生應對壓力的基礎。
嶺大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教授何濼生表示,「心理資本」是學生應對壓力的基礎。

 

港大臨床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指出,從小學階段升讀中學的過程中,學生的開心程度持續下跌。
港大臨床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指出,從小學階段升讀中學的過程中,學生的開心程度持續下跌。

 

減少電子產品使用,加強人際互動。
減少電子產品使用,加強人際互動。

 

推動每日6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能有效改善學童體質及精神健康。資料圖片
推動每日6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能有效改善學童體質及精神健康。資料圖片

 

學業壓力稍降 小六生各項壓力顯著增加

受訪學生的「學業壓力」有3.14分,較去年下降0.05分,惟「活動壓力」則略增加0.01分至2.51分。涵蓋關愛、智慧、堅毅、行動四個範疇的「心理資本」均錄得升幅。調查指出,小六生「生命教育指數」及「校園幸福感」跌幅最為明顯,其學業壓力急升3.05%,活動壓力亦顯著增加。

何濼生:提升「心理資本」才能有效運用「4R」

嶺大STEAM教育及研究中心教授何濼生表示,「心理資本」是學生應對壓力的基礎。他解釋,擁有足夠的「心理資本」,才能有效運用「4R」(Relaxation, Relationship, Resilience, Reflection)等技巧,認為培養關愛、智慧、堅毅和行動等習慣,有助學生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調查亦發現,學校生命教育與學生的「心理資本」對快樂、生命價值感和減少欺凌都有正向作用。何濼生指出,若學校多推廣生命教育活動,如講座、探訪、藝術創作等,校園欺凌情況會減少。他特別提到,唱歌是潛移默化的好方法,但現時使用率偏低。

葉柏強:三大因素改善學童體質及精神健康

港大臨床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教授葉柏強指出,從小學階段升讀中學的過程中,學生的開心程度持續下跌,同時面對精神健康壓力、抗逆力不足,甚至自殺風險等挑戰。

他表示三大因素能有效改善學童體質及精神健康,第一,確保充足睡眠,幼兒期每日需11至12小時睡眠,小學階段需9至10小時,中學生也應有9小時睡眠。然而,目前許多香港學童睡眠時間嚴重不足;第二,推動每日60分鐘中高強度運動;第三,減少電子產品使用,加強人際互動。

葉柏強指出,自疫情以來,學童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缺乏面對面交流,影響真實社交能力發展。打機等行為更成為干擾睡眠、降低小朋友快樂指數的高風險因素。他建議,幼童每日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應限於1小時以內,小學生則約2小時,並呼籲家長、教師與社會共同協作。

記者、攝影:曹露尹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