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華總會館歷史委員會、美國華人歷史學會、華埠歷史文化協會、妙蓮仙館及柏克萊加州大學吳博士等組成的二十多人探訪團,9月13日前往沙加緬度附近的淘金小鎮荷蘭坪(Dutch Flat)舉行華人先驅祭奠儀式,並參訪小鎮科洛瑪(Coloma)州立淘金博物館,沿「金山小徑」重溫華工先驅的歷史足跡。
探訪團在華人墓地前肅立,宣讀祭文,追憶十九世紀漂洋過海的華工在異鄉開山築路、勞苦功高的歲月。他們以清酌庶饈告慰先靈,感念華工雖歷經艱難,卻為美國社會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中華總會館歷史委員會主任李殿邦介紹,荷蘭坪曾是淘金華人聚居地,最盛時期全鎮6000人口中,華人就佔3500。唐人街商號林立,街名仿照三藩市華埠的士德頓街、沙加緬度街。然而,1877年及1889年兩度大火焚毀唐人街,華人社群逐漸衰落,墓園亦隨時光而荒涼。
美國華人歷史學會資深董事李萱頤指出,荷蘭坪在19世紀中期曾是北加州重要城鎮,因鐵路施工及淘金熱吸引大量華工。當年中央太平洋鐵路建設進度緩慢,鐵路公司起初僅僱用50名華工,卻驚訝於其效率,隨後大規模招募,甚至遠赴廣東徵工。雖語言不通且受歧視,但華工以勤勞與堅韌,為鐵路、礦業乃至當地經濟奠下基石。
當地居民與金山灣區的華人團體近年積極推動修繕墓園,並成功豎立了紀念碑,以銘記華工貢獻。荷蘭坪歷史博物館的展覽,講述華工如何被迫自建唐人街自給自足,並逐步形成北加州商貿重鎮的歷史。近百年來,華工後裔將祖先骨灰與墓碑送返中國,以成全「葉落歸根」傳統,如今僅留下一片沉默的土地。
除荷蘭坪外,李殿邦在當地香港籍謝先生的帶領下,造訪了小鎮科洛瑪的金山小徑。1848年,白人木匠馬歇爾於此發現黃金,揭開加州淘金熱序幕。這裡亦見證非裔被奴役、亞裔與白人一同被捲入淘金時代的歷史。今日的州立淘金博物館,成為多族裔歷史交織的見證。李殿邦指出,科洛瑪小鎮裡鮮為人知的金山小徑,作為加州首條以華人命名的小路,也象徵著華人早已將足跡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