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產業化,產業AI化」,是要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本地經濟,促進AI技術發展並應用於各行各業,打造香港成為國際AI創新樞紐。這一願景正值全球AI熱潮,自2022年ChatGPT面世以來,AI改變經濟的潛力引發市場熱情,創造巨大投資機遇。但當然,中資科網股AI敍事推高港股,帶動恒指衝上27000點,投資者參與這場AI熱潮,都要了解下機會與風險,否則投資AI可能變心急如「焚」。
就在《施政報告》公布前一日,騰訊(700)於深圳宣佈全面開放AI能力及優勢場景,助力「好用的AI」加速落地,全面適配國產芯片,通過異構計算平台的軟件能力,整合不同類型的芯片,對外提供高性價比的AI算力服務。至於阿里巴巴(9988)近期持續加大在AI領域的投入,據報背後原來正是由公司創辦人馬雲主導,其於杭州總部參與公司業務程度更被指是「過去5年來最直接的一次」。
美GDP增長全靠資訊科技投資
自2022年ChatGPT推出以來,美股總值飆升21萬億美元,其中亞馬遜、博通、英偉達等十家企業貢獻了55%漲幅,都是因AI熱潮推動。甲骨文創辦人艾利森(Larry Ellison)因公司股價急升,一度成為全球首富。
今年上半年,美國GDP增長全靠資訊科技投資,西方風險資本有三分之一流向AI企業。市場對AI的狂熱是基於可以重塑經濟的信仰。紅杉資本稱其影響力或超越工業革命,似乎能為無限投資提供理由。
AI收入至今仍「令人失望」
事實又是否如此?瑞銀報告指,AI收入至今仍「令人失望」,歐美領先AI企業年收入僅500億美元,遠低於摩根士丹利預測2025至2028年全球數據中心2.9萬億美元投資。麻省理工研究顯示,95%組織的生成式AI投資回報為零。
有對沖基金比喻當前AI熱潮就如互聯網泡沫時代的過度建設,警告估值已經「亮紅燈」,直指AI股票估值高於1999年互聯網股。連OpenAI創辦人奧特曼(Sam Altman)也承認投資者過於亢奮,甚至令人聯想到泡沫。儘管泡沫在新技術出現時是正常現象,而且即使泡沫爆破,新技術都會席捲全球。
大部份AI投資資產快速折舊
但如果AI有泡沫,又應該如何定性?《經濟學人》分析了歷史上十個最大泡沫,根據其觸發點、累計資本開支、投入持久性及投資者群體進行評估。粗略估計,AI泡沫潛在影響僅次於19世紀的三大鐵路泡沫。AI泡沫的觸發點往往是技術性,例如2017年發表的基礎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和2022年推出的ChatGPT,便與政治無關。但最近各國政府開始支持AI龍頭公司,就反而要小心,例如美國總統特朗普承諾放寬監管,協助提供基礎設施及勞動力以實現「全球領導地位」,便是一例。
AI資本開支亦令人擔憂。美國AI公司過去四年嘅投資佔GDP約3至4%,比起1840年代英國鐵路投資的15至20%,似乎不算多。但如果數據中心建設預測成真,情況會大為改變。更令人憂慮的是,AI投資中有極高比例的資產會快速折舊,正如英偉達的尖端芯片幾年後可能顯得落後,估計美國科技公司資產的平均壽命僅9年,相比1990年代電訊資產的15年,折舊速度快得多。
誰是AI泡沫爆破潛在輸家?
最後要問誰是潛在輸家。未來以萬億美元計的數據中心資本開支中,近半將來自科技巨頭的現金流。這些公司負債少,若想借貸支持投資,空間仍然好大。而科技巨頭佔標普500市值約五分之一,但投資級別債券市場僅佔2%,資產負債表看起來仍穩陣,其他大投資者就包括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及富豪家族,PIMCO近月便提供資金,助Meta於路易斯安那州擴建290億美元的數據中心。
如果AI投資價值全數歸零,會重創這些投資者,但未必會拖垮金融系統。美國銀行業對AI熱潮的直接參與還少,風險主要透過非銀行貸款機構間接傳遞。但美國經濟目前是去到一個位置,個人對股市的敞口是前所未有地高。股票佔美國家庭淨資產約30%,高於2000年科網泡沫爆破前高峰期的26%。換言之,股票就是集中在有錢人手中,他們的消費則推動了經濟增長。有經濟學家估計,當地金融財富每變動1美元,消費開支會增加或減少約14美仙。
這些變化愈來愈取決於少數幾間受AI前景影響的巨企。過去一年,對科技革命的全情投入分散了不少人對經濟前景不穩、貿易壁壘加劇及政府巨額借貸嘅關注。但若AI非理性繁榮遲到,甚至無到,後果將不堪設想。泡沫爆破可能引發經濟動盪,特別是因為當前的投資結構及歷史有相似之處。儘管技術性泡沫通常比政治性泡沫破壞力小,但前面提到AI投資的快速折舊特點及相關股份的高度集中,再加上流行AI操盤及代幣化發行,仍可能放大潛在風險,出現「AI泡沫化,泡沫AI化」。
久利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