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七年樓齡賠償檢討冀明年完成 舊區試增地積比抵銷其他項目地價 甯漢豪:設有效期

最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及多項市區重建的創新建議,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19日)出席記者會時表示,發展局與市建局合作檢討目前的收購和重建的政策,希望市建局能用可持續的方式推動市區重建,有關「同區七年樓齡」賠償方案的檢討冀在明年內完成,明年內可公布初步建議並進行公眾的諮詢。

7區試行重建送20%地積比兼可「換成錢」 甯漢豪: 會設「有效期」

《施政報告》提出容許重建項目未用盡的地積比率,可跨區轉移至其他地區甚至新發展區使用;與在7個舊區試行重建送20%地積比及可以轉做金錢抵銷地價的誘因。甯漢豪表示,若業權人不想轉移樓面面積,而是「換成錢去用」,當局會計算該老舊地段住宅樓面面積20%的價值,得出一個價格,當中設有「有效期」,「唔可能無了期揸住又唔用,如果揸得太耐,計出來的價格亦可能不再貼市」,而「有效期」長短會聽業界意見。

她解釋初心是希望推動到老舊大廈的重建,「因為舊樓的老化程度實在是嚴重,(推動重建)最終得益的都是社會和市民。」她指,過去兩年的私人市場重建因房地產不旺盛,進展可能有放慢;加上舊樓現有密度及地積率普遍過高,認為政府有需要「出招」提供轉移地積比工具,為重建創造誘因。

被問到跨區地積轉移會否影響城市規劃需要,甯漢豪指地積比轉移並非「話轉就轉」,申請需要經過城規會把關審批。她又以現行容許同區地積比轉移的油旺一帶為例,指出同區都是高密度舊區,要轉移地積比同時合乎規劃上的要求會有限制,若容許跨區,能夠發揮的誘因力度會更大。她又指,若需要補地價也會公平公正,確保符合公眾利益。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左三)及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右三)今日(19日)出席施政報告記者會。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左三)及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右三)今日(19日)出席施政報告記者會。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

 

甯漢豪表示,有關「同區七年樓齡」賠償方案的檢討冀在明年內完成,明年內可公布初步建議做公眾的諮詢。
甯漢豪表示,有關「同區七年樓齡」賠償方案的檢討冀在明年內完成,明年內可公布初步建議做公眾的諮詢。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

 

何永賢透露若使用有關自動生成設計方案,每一棟樓能節省100萬元成本。
何永賢透露若使用有關自動生成設計方案,每一棟樓能節省100萬元成本。

 

甯漢豪強調,政府雖然財政緊張,但因持續造地的關係,土地資源陸續有來,批地予市建局協助重建工作對市建局是良好的財政支援,同時也不影響政府的開支。另外,指工務工程額外預留的300億元,料會進行小工程,包括道路、水管或碼頭,以支援中小企。

她又提到,「城中學舍」至今收到9宗申請,預計可提供1,500個床位,其中5宗申請已獲批,9個申請大部份都屬於全幢大廈改裝成學生宿舍,位處紅磡、觀塘、深水埗、旺角、灣仔、上環等市區現有建築物,絕對大部份都是辦公樓宇,「如果一經審批,我們希望可以在18個月內完成。」

未來十年2600公頃熟地  北都佔1800公頃

甯漢豪指,未來10年的2,600公頃熟地當中,有1,800公頃是北部都會區,其他造地項目如龍鼓灘、 將軍澳第137區及第132區以及東涌新市鎮擴展,亦將會在未來10年内陸續產出熟地。

對於《施政報告》提到美化中環蘭桂坊的街道,甯漢豪希望可帶出城市更新不但涉及舊樓更新,一些地標性的街道、外牆或公共設施如老舊的話,都會影響地標的吸引力。第一階段工作主要涉及可在短期內完成的翻新及美化工程,例如重鋪路面、 美化垃圾收集站、使用特色渠蓋等;第二階段將美化工程延展到附近的街道,並推動一些社區營造的工作。

使用自動生成設計方案  每棟樓可省100萬成本

另外,房屋局將利用自主研發的「BIM系統化地基工程設計」 ,自動生成椿基設計方案,進一步節省建築成本。房屋局局長何永賢透露,若使用有關自動生成設計方案,每一棟樓能節省100萬元成本,「在北都興建100棟樓便慳到一億元。」

記者:趙克平

攝影:劉駿軒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