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之死凸顯控槍迫在眉睫

作為右翼政治最具影響力的年輕領袖之一,柯克曾經說過,「為了擁有憲法第二修正案賦予的權利,每年付出一些槍擊死亡事件的代價是值得的」。如今,他本人也成了這個代價的一部分。這起悲劇再次將槍支問題推向輿論風暴中心,美國人口佔全球不到5%,但民間擁槍數量已經佔到全球的46%。

統計數據顯示,美國私人擁有槍支約3.93億支,超過3.26億的人口,平均每100人擁有120支槍,直接導致槍支暴力事件頻發。各類槍擊事件已成為兒童和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來甚至超過了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然而憲法第二修正案規定:「民兵隊伍對於國家安全是必要的,人民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得侵犯」。這條誕生於1791年的法律,成為如今擁槍權的憲法基礎。圍繞第二修正案的解讀一直存在「公共權利論」和「個人權利論」的爭議。前者認為憲法保護的是民兵的權利,而非個人持槍權;後者則堅持這是公民的個人權利。2008年哥倫比亞特區訴海勒案中,最高法院首次明確裁定該修正案保護個人在住宅中持槍自衛的權利,這一判決為個人持槍權提供了強有力法律支持。

兩年前,柯克在評論田納西州納什維爾校園槍擊案時為持槍權辯護,認為死傷是維護自由的代價。這種觀點在擁槍派中頗具代表性,全美步槍協會前執行副總裁拉皮埃爾就說過:「美國社會的槍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支持持槍的團體主張管控槍支違反憲法,而主張控槍的組織則認為,政府有權對槍支進行管控。在這種拉扯下,現實觸目驚心,全美謀殺案激增,還導致部分精神疾病患者自殺。

美國的槍支管控舉步維艱,關鍵在於政治體制相互掣肘、利益集團又無孔不入,使禁槍幾乎成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歷年民意調查顯示,婦女、城市居民、非本土出生者、政治上傾向自由主義者支持控槍。而男性、鄉村居民、本土出生者、政治立場保守者、獵人和槍支擁有者則反對控槍。儘管近年來多次發生重大槍擊慘案,國會始終難以就槍支管控採取行動。

值得一提的是,校園槍擊事件已成為美國特有的現象。從1997年到2024年,K-12學校發生了1453起槍擊事件,其中794起發生在最近五年,呈顯著上升趨勢。今天的年輕人已經被貼上「與大規模槍擊事件共生一代」的標籤,超過95%的小學都曾進行應對槍手襲擊的模擬演練,但這些演習的有效性成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抑鬱、壓力和焦慮。

面對槍支暴力危機,專家呼籲加強槍支安全存放教育;採用基於證據的學校安全方法。柯克之死有可能加快控槍進程,今年上半年已有超過十幾個州通過新的槍支安全法。憲法第二修正案或許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被廢除,但加強對槍支管控、彌補法律漏洞已成為迫在眉睫的需求。

民調顯示,約67%的美國人支持對攻擊性武器和高容量彈匣的禁令。這個數字意味著共識正在形成,但政治層面的變革仍然滯後於民意。也許這就是美國槍支問題的最深悖論——大家都看到了流血,都感到恐懼,但系統性變革卻依然姍姍來遲。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