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時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當美國在二戰後推動降低關稅及其他貿易壁壘時,全球多數國家跟隨其腳步,接受美國領導人提出的觀點──增加貿易能帶來繁榮。
如今,總統特朗普)試圖逆轉這段歷史,對進口產品設置新的障礙,限制貿易,但世界顯然已不再相信美國的經濟政策。大部分國家並未因應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而對美國商品提高關稅,也未對來自其他國家的商品增加關稅。全球正拒絕特朗普的保護主義。
特朗普的首席貿易顧問格里爾(Jamieson Greer)近期在《紐約時報》評論中稱,特朗普政府正在建立「新的全球貿易秩序」。事實上,美國正走出自己創建的體系。其他國家雖對此感到遺憾,但並不打算跟隨其自毀的步伐。全球貿易戰的擔憂未成現實,因為其他國家領導人已認識到特朗普似乎無法理解的事實──提高關稅會傷害自身經濟。正如世界貿易組織上月報告指出,「迄今為止,可能對全球貿易造成嚴重損害的報復循環已被避免。」
特朗普貿易政策的荒謬之一,在於它未引起任何明顯的羨慕。
其他國家不提高關稅的原因之一,是特朗普的政策並未帶來承諾的好處。特朗普長期聲稱,提高關稅可以保護美國製造商免受外國不公平競爭,促使美國消費者購買國產商品,進而擴大國內就業。然而,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擁有工廠工作的勞工數量減少了2萬8000人。雖然政府宣稱有些大型投資項目,但整體趨勢是企業取消或延後擴張計劃。美國的工廠建設支出(衡量國內製造前景的重要指標)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前六個月均呈下降趨勢,結束了拜登任內快速增長的時期。
工廠建設是長期投資,而特朗普並未給企業足夠信心。此外,他是以行政命令實施關稅,而非取得國會批准,未來政府很容易取消這些政策。聯邦上訴法院於八月裁定,多項新關稅違法,特朗普政府正上訴至最高法院。
關稅對美國製造商也是雙刃劍,會提高進口原料及零件成本。許多「美國製造」商品含有大量外國零件或原料。
我們早前曾指出,振興國內製造業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二戰後全球貿易擴張確實帶來繁榮,但也造成實際問題,尤其在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利益分配不均,數百萬工廠工人失業。如今,關稅若經謹慎運用,可用於扶植新產業及保護關鍵技術,一些美國貿易夥伴國家亦曾採取此策略。
然而,特朗普是無差別地提高關稅。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統計,美國平均有效關稅率從特朗普上任時的2.5%暴升至18.6%,遠高於任何其他發達國家。特朗普政府稱,關稅每年可增加數十億元收入,甚至可能達5,000億元,但實際成本幾乎由美國消費者承擔。預算實驗室估計,到2027年,平均美國家庭購買力可能下降約2,100元。
特朗普也表示,關稅可作為籌碼,迫使貿易夥伴讓步,擴大美國對外市場的准入。他曾提及與歐盟、日本及其他國家的協議。部分小國甚至未等談判桌便主動提出優惠。例如,美國對北馬其頓(North Macedonia)商品課33%關稅後,該國宣布取消對美國商品的所有關稅,以期獲得更佳條件。
其他國家願意降低貿易壁壘,實際上反映它們依舊堅持特朗普所拒絕的原則。以色列今年春宣布取消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及放寬其他進口管制,官員表示是為了安撫特朗普,但也強調以色列民眾將受益。以色列經濟部長尼爾·巴爾卡特(Nir Barkat)指出:「對美國有利的政策,對以色列消費者同樣有利。增加美國進口將促進競爭,引入新市場玩家,降低商品價格。」
最明顯的證據在於,國家並未對其他貿易夥伴提高關稅,即便在掌握優勢的情況下,也拒絕特朗普的做法。例如,歐盟不僅未對美國實施重大報復,也未模仿特朗普對低收入亞洲國課關稅以保護本國製造商。
相反,特朗普的政策促使各國尋求降低與美國無關的貿易關稅。南韓(South Korea)致力深化與東南亞經濟聯繫,加拿大重啟與南美國家的自由貿易談判,多國包括印度與西班牙,也希望擴大對中國貿易,削弱美國的戰略利益。特朗普的政策使美國盟友與競爭對手靠得更近。
巴西總統路易斯·伊納西奧·盧拉·達席爾瓦(Luiz Inácio Lula da Silva)在七月舉行世界領導人會議後表示:「如果美國不想買,我們會找到新夥伴。世界很大,願意與巴西做生意。」
其他國家之所以持續遵循美國數十年前的做法,是因它們仍認為,謹慎管理的貿易是通往繁榮的途徑。特朗普政府拒絕這一全球共識,損害了美國經濟與全球領導力。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紐約時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