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黃偉江阿拉美達市報道 ▍
2025年8月30日,阿拉美達市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博物館成為全球矚目的舞台。跨越國界、跨越世代的紀念盛會——「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隆重舉行。約3000人出席。
從上午九時至午後夜幕低垂,這場盛會不僅再現80年前那段浴血奮戰的慘痛歷史,更在莊嚴與激情中,昭示了中美兩國及世界人民共同守護和平的堅定決心。
主辦單位: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博物館、卡特中心、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舊金山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世界抗日戰爭史實維護聯合會。
致辭嘉賓包括:中國駐舊金山總領館總領事張建敏、卡特中心副 裁Barbara Smith、「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主席傑夫‧格林(Jeff Greene)、史迪威將軍的後裔約翰‧伊斯特布魯克(John Easterbrook)、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創辦人方李邦琴孫子等。
開幕禮莊嚴肅穆。飛虎隊、杜立特突擊隊、史迪威將軍援華部隊等二戰盟軍英雄的後裔齊聚一堂,帶來跨越80年的見證。他們的出席不僅代表對先輩英勇犧牲的追思,更象徵這份歷史記憶的代代相傳。
80年前歷史 人類共同記憶
「80年前,飛虎隊與中國軍民並肩作戰,許多中國百姓冒著生命危險營救迫降的美國飛行員,這些故事至今仍讓人動容。」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張建敏致辭指出,中國在二戰中付出3500萬軍民傷亡的巨大代價,這段歷史是人類共同的記憶,更是今日維護和平的警鐘。
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博物館內,來自重慶史迪威博物館、衢州博物館、海外抗日戰爭紀念館的350幅珍貴展板同時展出。從湖南會戰到緬甸戰役,從中國東線戰場到中美空軍協作。
韓國亞太事務記者KJ Noh參觀後表示:「在湖南保衛戰中有50萬中國士兵犧牲,在緬甸戰役又有6萬人殞命,讓人震撼,提醒世人中國的巨大犧牲不能被遺忘。」
下午舉行的國際論壇以「共同記憶,共同歷史」為題,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美國的學者、史家與後裔代表展開跨地域對話。
中國駐美大使謝鋒透過視頻致辭強調:「二戰東方主戰場的重要地位不容抹煞。中國自1931年起便浴血奮戰14年,承受3500萬軍民傷亡,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歷史不容竄改,更不能遺忘。」
廣州關匡民捐珍貴抗日照片
卡特中心副總裁Barbara Smith指出,美中在二戰時期的合作「證明即便存在制度與文化差異,兩國仍能攜手抗敵,這段經歷值得今日的世人借鑒。」
退休法官鄧孟詩高度讚揚李競芬等義工團隊,舉辦如此大型紀念活動,開創灣區紀念抗日戰爭的歷史先河。鄧孟詩表示,面對當下動盪的世界局勢、美中緊張的關係下,發揚互助精神,重返和平。
當晚,在太平洋落日餘暉映照下,大黃蜂號飛行甲板上,一場結合音樂、舞蹈與影像的「友誼音樂會」震撼上演。柏克萊加州大學行進樂隊演奏激昂的《保衛黃河》,中美青少年共同演繹武術節目《英雄的黎明》,再現八十年前戰場上的豪情。
隨後的《英雄記憶·致敬時刻》主題服裝秀,以二戰元素為靈感設計,展現當年軍民團結抗敵的英雄氣概,得現場觀眾熱烈掌聲。
活動期間,來自廣州的關匡民先生向中山大學代表黃瑞敏捐贈一批珍貴的抗日戰爭歷史照片,記錄廣州軍民抗擊侵略與日軍轟炸的場景。他在致辭中哽咽地說:「這些照片見證了我的家族和鄉親在戰火中的犧牲。今天把它們交給大學,就是希望讓更多人記住這段歷史。」
大黃蜂號博物館執行館長Laura Fies在開幕式上表示:「這不僅是一場紀念,更是一個召喚。歷史的火炬將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