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ubu旋風突破文化傳播瓶頸

一隻長著獠牙的毛絨玩偶,正在悄然改寫著中國文化輸出的全球敘事。

在北京永樂2025春季拍賣會上,一座薄荷色Labubu雕像以108萬人民幣的價格落槌成交。在洛杉磯比弗利中心外,上百位年輕人凌晨三點就開始排隊;倫敦牛津街門店前,粉絲徹夜守候;泰國曼谷最大的購物中心\xf9堙A泡泡瑪特門店成為唯一需要管控進場人數的店鋪。

當歌手蕾哈娜的包上掛著一隻Labubu,當韓國女團Blackpink成員Lisa在社交媒體發出與它的合影,這隻來自中國的「小怪獸」已然成為全球潮流文化的新符號。

2024年是Labubu引爆全球的轉捩點。泡泡瑪特財報顯示,Labubu所在的THE MONSTERS系列去年營收30.4億,同比增長726.6%,一躍成為公司旗下最賺錢的IP。這股熱潮從亞洲蔓延至歐美。今年4月25日,泡泡瑪特App登頂美國App Store購物榜;巴黎拉德芳斯新店開業前,數百人提前排隊。在倫敦斯特拉特福韋斯特菲爾德購物中心,為搶購Labubu盲盒甚至爆發了「鬥毆事件」。這種狂熱背後,是二手市場價格溢價10倍以上仍一「娃」難求的市場現實。

Labubu的成功,首先源於其反叛性設計哲學。與傳統玩偶追求可愛完美的路線不同,Labubu長著九顆鋸齒狀牙齒、異色瞳孔和「偷感」笑容,在醜萌中透出精靈古怪。香港藝術家龍家升2015年創作的這個小精靈,原型來自北歐森林,卻由泡泡瑪特推向世界。這種跨文化基因,使其天然具備全球傳播優勢。

Labubu的形象可被解讀為「酷」、「獨立」、「反主流」,成為年輕人情緒表達的載體。」社交媒體時代,年輕消費者厭倦了千篇一律的「完美形象」,Labubu的不完美,恰恰成為其最大魅力。

Labubu的走紅,也標誌著中國軟實力輸出的範式轉變。過去,中國文化出海或大量植入東方元素,或套用宏大敘事範本,常顯生硬。泡泡瑪特採取了截然不同的路徑——不是「解釋中國」,而是「讓人喜歡」。這種本土化策略讓Labubu在世界各地穿上民族服裝——在泰國推出金絲服飾款、在新加坡化身為魚尾獅造型、在西班牙變身為鬥牛士、在日本融入招財貓元素。在法國盧浮宮旁的泡泡瑪特店,Labubu變身為名畫主角的冰箱貼。這種文化嵌入而非文化輸出的策略,突破了傳統文化傳播的瓶頸。

Labubu爆發的深層動力,在於對全球年輕人情感需求的精準把握。與傳統玩具不同,潮玩帶有更多情緒價值。而盲盒機制的引入又強化了情感連接。通過「不確定性+稀缺性+收集慾」的心理機制,Labubu啟動了年輕消費者的多巴胺分泌。當「娃友」交流、交換、展示收藏時,潮玩便昇華為社交貨幣。

摩根大通將Labubu視為下一個Hello Kitty,這種類比不僅是對商業價值的認可,更是對中國文化輸出能力的肯定。

Labubu現象對中國「文化出海「具有深遠的啟示意義。它證明了情感共鳴比文化符號更重要。沒有使用任何傳統中國元素,Labubu卻成為最成功的中國文化輸出案例之一,打破了「只有傳統符號才能代表中國」的思維定式。當全球年輕人抱著Labubu自拍分享時,手中拿著的不僅是一件來自中國的產品,更是一份跨越文化的情感共鳴。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