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麵包激戰|唐詩詠餅店靠回頭客撐8萬月租 「粉絲經濟」非關鍵? 港式麵包舖拒認「內捲」:鬥質素非鬥平

銅鑼灣作為本港的核心零售商業旺區,吸引不少食肆插旗,當中尤以麵包店競爭最為激烈。波斯富街及軒尼詩道一帶,方圓500米內至少有6家人氣麵包店搶灘。前TVB藝人唐詩詠有份投資的日式麵包店「33Cubread」,以月租約8萬元進駐「激戰區」,創辦人稱無意倚賴明星光環,反而靠回頭客與產品質素站穩陣腳。同區本土品牌「初麥手作烘焙」堅持中低價路線;日本過江龍「MERCI MONCHER」以月租6位數字進駐核心地段,開業半年雖未回本卻對前景樂觀。這場麵包大戰,究竟是「內捲」惡鬥,還是良性競爭?

唐詩詠麵包店人龍不再?創辦人:中環分店開業分流客人

「33Cubread」創辦人Vanus透露,當初選址銅鑼灣並非着眼人流,而是因舖位電力符合要求。對於外界認為與明星合夥帶動「粉絲經濟」,Vanus表示純屬巧合,「開店原意只係想將喺日本食到嘅好麵包帶嚟香港」。目前銅鑼灣店月租連管理費及差餉約7萬至8萬元,相比同區部分舖位租金較低。對於剛開業時大排長龍、近日人流減少,她解釋因中環分店開業分流客人。

銅鑼灣一帶被形容為「麵包店激戰區」,Vanus認為同行未必構成直接威脅,競爭雖大但麵包種類差異明顯。她指,香港普遍以歐式麵包為主流,而其店舖堅持主打日式麵包,相信各人口味不同,多元選擇對消費者有利。

至於競爭加劇會否帶來衝擊,Vanus表示其客源以回頭客為主,深信「產品質素行第一」,將產品做好「就一定有人返嚟食」。談及銅鑼灣麵包店「內捲」,Vanus認為麵包並非新興事物,只是近年大眾意識到麵包可變出多種花樣,不再單純為了飽腹,而香港人流及遊客量龐大,足夠容納不同風格店。對於同區歐式麵包店「Bread Of Life」結業,Vanus分析,可能因為短期內新店太多,市場未能消化,但歸根究底「好味、價錢合理」才是留住客人的關鍵。

(左起)「33Cubread」創辦人Vanus、品牌主理人William。
(左起)「33Cubread」創辦人Vanus、品牌主理人William。

 

「33Cubread」麵包定價均在35至40元範圍內。
「33Cubread」麵包定價均在35至40元範圍內。

 

「33Cubread」招牌海綿吐司。
「33Cubread」招牌海綿吐司。

 

「初麥手作烘焙」以性價比吸引熟客。
「初麥手作烘焙」以性價比吸引熟客。

 

「初麥手作烘焙」老闆阿輝。
「初麥手作烘焙」老闆阿輝。

 

本地麵包烘焙店:非「鬥平」 良性競爭各有特色

本土品牌「初麥手作烘焙」今年4月開業,以中低價路線突圍。店主阿輝坦言,雖選用酒店級原料,可定更高價,但堅持「麵包應係市民每日都食到嘅嘢」,寧以性價比吸引熟客,而非單靠高價賺取利潤。他希望消費者每日都來光顧,而非因價格卻步,「一星期先嚟買一次」,尤其樂見公公婆婆來買包,「唔想因為太貴而令佢哋負擔唔起」。

目前店舖月租連同雜費約11萬元,阿輝指租金較以往回落,才決定進駐銅鑼灣,坦言現時經營環境不易,預計需半年至一年才能回本。對於近期熱議的「內捲」現象,阿輝認為銅鑼灣麵包店並非「鬥平」,而是各有特色,形容區內是良性競爭,各店專注產品差異化,而非割喉式價格戰。

日式烘焙月租達6位數 一件蛋糕等於兩餸飯?經理:百貨應百客

日本過江龍「MERCI MONCHER」選擇在銅鑼灣開設首間海外分店,每月租金高達6位數。品牌經理Monica透露,開業半年多以來,已成功吸引一批回頭客,即使理論上回本周期「未有咁快」達成,仍能保持預期營業額,對經營前景保持樂觀。

對於在經濟不景、零售業下滑之際進駐銅鑼灣,Monica坦言背後有集團資源支持,且認為烘焙產品屬日常消費品,對產品質素及品牌效應具信心,並相信港人「並非無錢」,而是更願將錢花在值得消費的地方。銅鑼租金雖然高昂,但能提升品牌形象,若首間店舖設於非黃金地段,恐處於競爭劣勢,目前生意逐步貼近預期目標。

有聲音指產品定價偏高,一件蛋糕相當於一盒兩餸飯價錢,Monica強調「百貨應百客」,有客人追求「飽肚」選擇兩餸飯,亦有客人願意為品質付鈔,指市場各有定位,難直接比較。她稱店內產品定價與市場相若,回頭客普遍認為性價比合理,現時客群以本地人為主,但亦能吸引遊客光顧。

銅鑼灣一帶精品麵包店近年價格持續上升。
銅鑼灣一帶精品麵包店近年價格持續上升。

 

「MERCI MONCHER」品牌經理Monica。
「MERCI MONCHER」品牌經理Monica。

 

林女士購買了一個28元的麵包。
林女士購買了一個28元的麵包。

 

徐太與家人飲茶後順道在銅鑼灣購買麵包。
徐太與家人飲茶後順道在銅鑼灣購買麵包。

 

市民郭先生已光顧當區老字號麵包店逾20年。
市民郭先生已光顧當區老字號麵包店逾20年。

 

(左起)來自廣州的王先生和鄧先生。
(左起)來自廣州的王先生和鄧先生。

 

老舖舊客拒買貴價包:兩餸飯「實際啲」

市民郭先生已光顧當區老字號麵包店「丹麥餅店」逾20年,惟從未買過同區其他麵包店產品。對於當前麵包定價,他認為不算貴,但若要花費30多元購買一個麵包便覺得「貴咗啲喇」,在相同價錢下會選擇購買雙餸飯。面對近年銅鑼灣湧現多間品牌麵包店,郭先生仍堅持選擇老字號,自己對平價包有情意結,覺得麵包動軏價錢5、60元太誇張,「邊會有人買」。

來自廣州的王先生和鄧先生認為,香港麵包價格比大陸貴一點,若是旅遊嘗鮮的話還可以接受,但若在香港生活,不會經常購買。在同等價錢下,他們更傾向選擇購買兩餸飯,笑言「該省省,該花花」。

王先生表示,網紅效應會吸引一些人來購買,如果產品符合自己的心意,也會成為常客,認為貴價麵包店銷售的不只是麵包本身,還包括背後的服務和情緒價值,總會有人願意為這些附加價值埋單。

產品定價與市場相若,回頭客普遍認為性價比合理。
產品定價與市場相若,回頭客普遍認為性價比合理。

 

港式麵包老店「丹麥餅店」在銅鑼灣屹立逾50載,門客絡繹不絕。
港式麵包老店「丹麥餅店」在銅鑼灣屹立逾50載,門客絡繹不絕。

 

市民在銅鑼灣麵包店選購。
市民在銅鑼灣麵包店選購。

 

高端麵包市場湧現卅多元甚至四、五十元的產品。
高端麵包市場湧現卅多元甚至四、五十元的產品。

 

近年銅鑼灣湧現多間品牌麵包店,更出現排長龍的現象。
近年銅鑼灣湧現多間品牌麵包店,更出現排長龍的現象。

 

高價麵包成趨勢 市民:消費者有得選擇

選購麵包的林女士指,現時購買一個麵包動輒需二、三十元,「已經慣咗呢個價」,面對偏高定價雖感無奈仍「焗住接受」。她指同等價格雖可購買兩餸飯,但麵包具備共享特性,「一個麵包可以一家人食,甚至食兩日」,認為分攤後尚可接受。

對於高端麵包市場湧現三十多元甚至四、五十元的產品,林女士歸因於市場供求,「有啲人可能鍾意貴先好,或者真係有啲特別材料」。

對於基層市民而言,8元菠蘿包已屬奢侈,林女士承認價格壓力存在,直言現時麵包定價「真係好誇張,廿幾蚊得三塊兩塊」,但指消費者仍有選擇空間,「我都仲可以食到6蚊個菠蘿包,睇吓你選擇啲乜嘢囉」。

用料升級價跟漲 有市民指貴得有理

徐太與家人飲茶後順道在銅鑼灣購買麵包,她承認價格偏貴,但認為用料與味道值得,指現時麵包用料講究、品質有提升,與過去廉價麵包時代「意識都唔同咗」,因此仍願付費。被問及會否選擇更飽肚的兩餸飯取代麵包,徐太認為需視乎場合,若為飽肚工作「當然兩餸飯好過」,但作為休閒早餐,優質麵包仍值得付費。

對於麵包價格飆升是否變相令市民被迫接受新高價,徐太坦言整體物價確已上漲,但關鍵在於「人工通脹無同呢件事成正比」。她又認為,消費選擇需視乎家庭收入及支出比例,不能一概而論,以買衫為例,「『UNIQLO』59蚊就有件T恤,但係『Mardi』就要200幾蚊件」。

記者:曹露尹、楊婉婷

攝影:何君健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