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持續發酵,零售商和製造商爭相在潛在關稅上漲前將貨物進口到美國,導致洛杉磯港口的貨運量顯著攀升。對華人物流從業者來說,這是一次供應鏈體系考驗,業者為應對必須快速調適。
據報道,7月,洛杉磯港迎來建港以來最繁忙的一個月,共處理了101萬9837TEUs(20英尺標準箱)貨物,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5%。進口貨櫃達到54萬3728TEUs,同比增長8%;出口貨櫃12萬1507TEUs,增長6%;空貨櫃35萬4602TEUs,增幅達10%。
洛杉磯華資物流企業的陳先生表示,近幾週貨櫃量暴增,讓倉庫一度飽和,許多中小業者已滿負荷,短期沒辦法再接新貨,租金及儲存費要同步上揚。許多客戶要求加速清關,甚至願意支付額外費用爭取提前入港。很多華人業主都在尋找短期租賃空間以應對囤貨需求。
美國天馬物流集團創始人羅豪認為,短期內供應鏈不會立即改變,貨物仍將繼續流入南加州。但從長期來看,企業已經開始並將繼續將部分生產回流到本土或近岸地區。「我們正在尋求多元化供應鏈,將部分產能轉移到越南、泰國和印尼等國家,分散風險。」
物流業者指出,7月並非持續性高峰,而是一次性的「關稅前囤貨潮」。目前,內陸倉庫利用率逼近90%,遠超常態。港口貨量暴增加劇華人經營的中小倉儲壓力,但也帶來機會,華人物流業者需投資自動化,以應對貨量劇變,否則成本將轉嫁客戶。
對此,洛縣經濟發展局首席執行官Stephen Cheung表示:「考慮到洛杉磯-長灘港處理全美約35%的海運貨物,而中國是我們的頭號貿易夥伴,我們受到的影響將遠超其他地區。」
隨著區域倉儲緊俏,專家呼籲提升基礎設施以緩解擁擠。業者應加速數位轉型,優化庫存管理,避免關稅不確定性引發的連鎖效應。對華人物流與倉儲業者而言,短期是營運高峰,長期需面對庫存回落與成本控制,透過更智能的物流配置與政策調控,轉化這次波動為行業成長機會。本報記者周重佑洛杉磯報道

洛杉磯港的貨櫃集聚與運輸現場。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