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肌少症帶來的健康威脅不容忽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首創人類骨骼肌細胞衰老圖譜,成功運用先進的單細胞多組學技術及獨創的衰老評分演算法,掌握人類骨骼肌細胞衰老特徵及調控機制,藉此辨識能精準介入治療肌肉衰老的新藥物靶點,更發現早期用作第一代治療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小分子藥物 Maraviroc 可有效延緩肌肉衰老,有望開創抗衰老產品藥物療法,以對抗肌肉衰老。
65歲或以上人士每7人有1人患肌少症
肌少症因細胞變老而引起,是「看不見」的肌肉流失疾病。在全球60歲以上人士中高達一成患有肌少症;本港65歲或以上的人士中,平均每七人便有一人患上肌少症;在80歲以上的長者中,每兩名便有一人患上肌少症,患者不但會增加跌倒及骨折風險,更可能導致身體殘障,甚至死亡。目前,此症難以及早診斷及暫無有效藥物可治,治療方式大多局限於非藥物介入為主,包括運動介入及營養介入。

運用演算法成功繪製細胞衰老圖譜
中大研究團體收集五名介乎19至27歲的青年及五名60至77歲長者的活體肌肉樣本,分離出逾五萬個細胞核,成功進行單細胞多組學測序並整合五個衰老基因數據庫,開發出一套統一的衰老評分演算法,最後成功繪製出首個人類老化肌肉的細胞衰老圖譜。
Maraviroc實驗證實可逆轉肌肉老化
是次研究進行動物實驗,團隊發現 CCR5 拮抗藥物 Maraviroc 有望成為治療肌少症的新藥,此藥亦是治療第一代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小分子藥物,更可治療其他炎症疾病。研究中,有老年小鼠在服用高劑量的 Maraviroc 三個月後,其肌肉形態明顯改善,肌纖維橫切面積擴大,肌肉功能隨之提升,握力及跑步耐力亦有顯著進步。而肌肉組織內聚集的發炎細胞減少五成,細胞衰老程度大幅下降,證實該藥物可通過阻斷 SASP 因子誘發的細胞互動,逆轉肌肉老化。

王添欣:30歲起出現肌肉流失情況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王添欣表示,大部分人自30歲起便會每年出現肌肉流失的情況,65歲以上長者更是肌少症的高風險人群。肌少症沒有明顯病徵,許多病例往往未能及時診斷。是次研究有助開創出全新的抗衰老藥物療法,降低肌少症的住院率及死亡風險,是研究治療方法的重要起步,日後可令更多患者得益。
王華婷:最快明年初開展人體臨床試驗
中大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床助理教授王華婷認為,人口老化是當今全球面臨的巨大挑戰,其導致的勞動力萎縮對社會系統、財政壓力及產業結構影響深遠,要如何減緩或逆轉老齡化引起的器官衰老已成為當前生物醫學領域的重大挑戰。研究團體計劃最快可在明年初開展人體臨床試驗,並促進相關藥物的臨床轉化,以探索更多針對肌少症的嶄新治療方案,尤其是與骨關節炎相關的肌少症。
記者:何姵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