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指基層居所體感溫度 達「危險」級別 街坊捱貴電費不敢開冷氣

氣候變化帶來了暑熱危機和持續的熱夜,為香港基層帶來健康威脅和經濟負擔。葵涌劏房街坊會與低碳想創坊今年7月聯合進行「夏日不適切居所熱辣辣溫度調查」,調查顯示劏房、工廈劏房、「天台、平台及閣樓」,乃至公屋的夜間體感溫度,隨時比日間更高。在不適切居所居住的市民,日夜最高的體感溫度均達「危險」級別,團體促請政府重視基層困境,推出相應政策及津貼。

夜間體感溫度達37°C處於「極端警戒級別」。楊婉婷攝
夜間體感溫度達37°C處於「極端警戒級別」。楊婉婷攝

 

葵涌劏房街坊會與低碳想創坊聯合進行「夏日不適切居所熱辣辣溫度調查」。楊婉婷攝
葵涌劏房街坊會與低碳想創坊聯合進行「夏日不適切居所熱辣辣溫度調查」。楊婉婷攝

 

葵涌劏房街坊會與低碳想創坊聯合進行「夏日不適切居所熱辣辣溫度調查」。楊婉婷攝
葵涌劏房街坊會與低碳想創坊聯合進行「夏日不適切居所熱辣辣溫度調查」。楊婉婷攝

 

調查顯示劏房、工廈劏房、「天台、平台及閣樓」、公屋的夜間溫度比日間高。資料圖片
調查顯示劏房、工廈劏房、「天台、平台及閣樓」、公屋的夜間溫度比日間高。資料圖片

 

調查顯示劏房、工廈劏房、「天台、平台及閣樓」、公屋的夜間溫度比日間高。資料圖片
調查顯示劏房、工廈劏房、「天台、平台及閣樓」、公屋的夜間溫度比日間高。資料圖片

 

夜間體感溫度達37°C處於「極端警戒級別」

調查探討一般劏房、工廈劏房、「天台、平台及閣樓」三類不適切居所居民面對暑熱的實況,並以同區公屋戶作比較。調查歷時20日,一共有31戶參與,期間各類不適切居所錄得日間平均最高溫度達 30.8°C,最高日間溫度介乎 32.1°C至39.9°C,比天文台平均氣溫的29.6°C可以高出約10°C。

同時,包含公屋的四類居所室內夜間平均最高溫度均比日間為高,分別為 29.6°C 至31°C之間,全部超出天文台熱夜標準。「天台、平台及閣樓」的夜間最高溫度錄得最高的36.3°C,最高體感温度達44°C。加上濕度影響,四類居所的夜間平均最高體感温度介乎 35.5°C 至37°C,處於「極端警戒級別」。

葵涌劏房街坊會解釋,由於熱島效應令熱量無法釋放,加上香港濕氣高令環境更加焗熱,空氣不流通,因此調查中的四類居所,夜間氣溫可比日間更高。

逾五成受訪者為節省電費不開冷氣

近九成的受訪居民認為酷熱天氣對身心健康有極大或頗有影響,四類居所住戶亦表示曾經出現過熱相關的不適症狀,如非常口渴(45%)、頭暈(32%)、頭痛、心跳加速或心悸(20%)等症狀,酷熱亦嚴重影響睡眠質素。也有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冷氣與電風扇帶來經濟負擔,超過五成經常或總是為了節省電費而不開冷氣。

葵涌劏房街坊會成員陳小姐(化名)居住於天台平台,居所位置西斜,全日都很熱。最近香港多雨,她表示開窗時雨水會飄入屋,但關窗屋內就會很悶焗。她每日都洗幾次澡,會長期開風扇,電費會有三百元左右,平日會「慳住用」;而且每晚只能睡四小時,會因太熱而中途驚醒,影響上班精神。

李先生(化名)的工廈居所只有大約一百呎,沒有窗戶,會一直開門和抽氣扇,他不知道區內有沒有避暑中心,今年只因朋友探訪才開了兩次冷氣,也需要每月繳交二百多元電費,希望中電能恆常化資助計劃,政府可以幫助改善居住環境,亦擔心之後住所租金會越來越貴。

調查報告建議政府應制定針對酷熱天氣的管治政策,並就《簡樸房條例草案》中加入規管提供妥善衞生及防暑設備,積極巡查和實行阻嚇性執法。同時政府應提供酷熱天氣津貼和改善家居津貼,建議中電恆常化「中電燃料費資助計劃」及「全心傳電」等資助。

團體亦促請政府擴展「丙類」租戶定義,如鐵皮天台屋、簡陋平台屋或無通風設備的工廈單位,制定過渡性安置方案,並在即將修訂的《香港氣候行動藍圖 2050》中加入相應政策。

記者:楊婉婷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