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聯邦政府即將自8月20日起,試行一項簽證保證金制度,針對來自部分簽證逾期率偏高國家的B1/B2旅遊及商務簽證申請人,領事官員可酌情要求其繳交最高1.5萬美元擔保金,引發關注。記者就此專訪洛杉磯資深移民律師孟小潔,解析新政策的法律依據、潛在影響及執行層面細節。
根據聯邦公報公告,該試點計畫由美國國務院主導,屬行政權限範圍內。孟小潔律師指出:「國務院確實有權針對特定國家採取此類措施,這並非首次提出,早在特朗普任期初期的行政命令中已有類似構想,如今只是進一步落實執行。」
保證金依申請人背景與國籍,分為5,000、10,000與15,000美元三種等級。若申請人依規定離境,擔保金可申請退還。但孟律師指出:「這對許多經濟條件較差國家的申請人將構成高門檻。尤其對於原本就難以取得簽證的申請人來說,可能等同於變相拒簽。」
對於華人群體是否受到波及,孟小潔表示,中國簽證逾期率整體偏低,短期內被列入此政策適用國家的機會不大。但她亦提醒:「政策尚處試點階段,執行細則仍有變數,未來是否擴及其他國家仍待觀察。」
在談及政策合理性時,孟律師坦言:「從法律上說,移民法允許根據不同國家的逾期率進行差別對待,但從實務上來看,這樣的制度增加了成本與心理壓力,對守法申請人而言,可能產生不公平感。」
她進一步分析,該政策實為特朗普政府以來移民限制思維的延伸。「從旅行禁令、學生簽證審查到此次保證金政策,核心邏輯是一致的。即便目前是拜登政府,但許多特朗普時期的政策架構仍延續下來。」
孟小潔指出,該制度也可能對某些有意合法轉換身份的簽證持有人產生限制。「一旦選擇轉換身份,擔保金可能面臨難以退還的風險。政策雖針對逾期風險控管,但實際上也牽連到許多誠實守法的個案。」
她呼籲申請人若遇到擔保金要求,應提前了解繳納與退款流程,並審慎評估是否具備資金實力。同時,應重視政策對未來簽證與入境安排的潛在影響。本報記者丁青洛杉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