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首李家超今早(8月3日)在元朗公立中學,出席第二場地區諮詢會,就《施政報告》聽取意見。《星島頭條》會直擊重點內容。一眾官員約9時半陸續到場,李家超亦於約9時40分到場。活動期間,多位市民提及向政府的建議,包括少數族裔支援、青年支援、教育等。
李家超強調相當重視地區意見,形容大政策是「大動脈」,地區層面則是「微絲血管」,後者有助政府政策打通「任督二脈」。








施政報告2025︱李家超分享三點體會 市民普遍認同現屆政府勇於改革
【12:30】被問到兩場地區諮詢會收到市民最關心的問題為何,李家超表示市民提的問題很直接,包括交通運輸、醫療、教育、社區設施等,而每一次諮詢會都提及在地區上市民日常經歷的問題。他又表示,無論發展如何,市民的感受會和日常生活掛鉤,而市民最希望政府解決民生問題,但民生問題也要和宏觀整體發展對接起來。
至於輸入外勞問題,他表示由於人口增長率不大,香港出現人口老化問題,因此政府要保持勞動力足夠,並在有需要幫助的行業內伸出援手,如建造業。他稱,在經濟轉型期中每個環節都需要不同人力,因此要同時照顧行業需要和勞工問題。
針對的士車隊的車輛數量仍未達標,李家超表示多年來的士服務未達到市民要求,而過往多年的士屬於「自由」的行業,因此難以管理,政府從而提出以車隊制提升的士管理,他認為雖然初階段有磨合期,但聽到很多用戶認為車隊態度不錯。
運物局局長陳美寶表示,隨着5隊車隊落地,各個車隊會繼續招聘司機,相信有關供應會增加,車隊也有負責人跟進客戶服務問題和細節。
【12:20】李家超活動後表示,地區諮詢會是施政報告諮詢工作的重要一環,感謝逾240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市民踴躍出席,即使天雨也到場提出寶貴意見。他指出,今年施政報告的公眾諮詢已收到超過5500份意見書,較去年同期增近10%,反映市民對施政諮詢的重視。
李家超分享三點體會:第一,市民普遍認同現屆政府勇於改革,支持如規管網約車、簡樸房制度等措施,認為這些是處理多年積弊的重要一步;第二,政策必須兼顧宏觀與微觀,「要以微觀的政策改善民生」,市民才會有認同感和獲得感;第三,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北部都會區發展,認為應引入新思維和技術,加快推動創科發展。
他強調,香港正處經濟轉型階段,雖面對外圍不確定性,但「香港機遇大於挑戰」,本地經濟指標持續向好,如第二季GDP增長3.1%、港股年內升27%、IPO集資額大增六倍。他又直言,經濟轉型是不能逆轉,也是打贏競爭對手的唯一出路」,政府會繼續制定積極政策,協助企業升級轉型,確保全港市民在發展中受惠。
【11:57】西貢區的陳先生關注地區治理中民政處工作量增加,包括同時負責區議會、地區委員會、大廈管理、關愛隊等,但人手未見相應增編。他建議政府於《施政報告》中加大對民政處人力與資源的投放,提升工作效率。陳先生又建議政府為青年委員會提供更明確的方針和目標方向,方便青年有目標地推動社區工作。
伍小姐則建議政府加強中醫推廣與教育,配合年底中醫醫院落成,她倡議強化中西醫協作與交流,特別針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新引入醫護人員。伍小姐同時關注「黃牛飛」問題,尤其在演唱會與體育盛事中氾濫,建議政府強力打擊黃牛行為。
從事社區服務的李女士指出長者常見慢性病(如高血壓、骨質疏鬆)早期忽視,導致家庭與醫療負擔,建議政府在基層醫療政策中加強對慢性病的預防與教育。
李家超總結時表示,政府施政需宏觀與微觀並重,政策最終成效必須在地區層面「落地見效」,市民是否感受到,才是真正的標準。他指出,近年在極端天氣、停電停水等突發情況下,部門反應已有顯著加快,反映地區治理已見成效。
李家超強調「Work Together」是施政核心理念,官民必須齊心合作,才能有效推動社區改善。他又重申「以結果為目標」的重要性,並相信北部都會區及創科發展將為香港帶來新機遇,同時呼籲各部門在政策執行上持續提升,真正回應市民所需。





施政報告2025︱李家超:地區工作如同政策「微絲血管」
【11:45】市民傅先生關注照顧者與智障人士,他指智障人士輪候院舍時間過長,家屬照顧期間非常吃力,日間照顧中心幫助有限。他建議未來新建屋邨設立更多院舍,支援弱勢社群。
葵青居民彭先生指當區65歲以上人口達24.4%,六成人住公屋,高風險長者如獨居、患病者面對生活困境。他建議政府第二階段「高風險長者資料庫先導計劃」優先在葵青區等高長者比例社區推行;另一位來自東涌的市民關注東涌青年就業與教育機會,他建議設立「大灣區院校」或專屬學院於東涌,方便當區青年升學,回應社區發展與人口增長。
李家超回應時重申,政府重視社會福利,指現時社福開支佔政府經常性開支22%,高於上屆的19%,每日有約3億元資源投入社福領域。他認同長者與照顧者問題需持續改善,又鼓勵社區協助長者家庭照顧,強調長者普遍希望與家人共處。
有關照顧者壓力巨大,李家超表示政府會持續聆聽意見、優化支援。他亦積極肯定「活躍長者」角色,認為長者擁有寶貴經驗與活力,可成為社區支援網的一部分,推動代代相傳的精神與互助。
【11:28】市民葉先生表示,eMPF(積金易)有很多技術問題存在,如不能提交多於一次的表格,變相逼企業使用紙質文件,而問題反映後也沒有回覆,甚至稱「平台沒有任何機制」;就中小企資金困境,他指雖然金管局有放寬政策,但企業接觸銀行和BUD專項基金時,發現他們實際取態有差異,導致執行和政策有矛盾,希望政府和機構達成共識。
安老服務方面,李先生認為現在很多悲劇皆因安老服務不到位,認為政府可給予關愛隊更多資源,稱關愛隊更有彈性,傳統社福機構則要經程序;他又建議應在大灣區設立長者關愛隊。
網約車平台監管方面,何小姐表示網約車本身作為營利機構,同時作為平台服務商,監管很難做好,認為可利用科創企業研發平台,防止司機出租帳戶予不合資格司機開車等不同問題。
多位市民希望推廣數碼應用,李家超表示,去年施政報告成立數碼辦公室,推動數碼政策,而數碼過河涉及北部都會區發展,認為北都可以引進不同地方的高端科技到港,再走出去,強調政府會在河套地區有創新做法。
【11:10】市民曾先生表示,國內文創產業蓬勃,並會將歷史建築物、村屋等搖身一變成文創商店,希望政府可以推廣新界鄉村。
剪紙非遺傳承人馬先生表示,收到消息指政府將推出非遺傳承人認證制度,認為可以和國內訂立共同制度,並設立平台連結設計師和非遺傳承人,合作推出產品;他又建議將非遺月升級成年度盛事,設立國際論壇。
鍾女士表示,就東涌第一區預留土地興建大型表演場地,希望有第二個「啟德體育園」在離島區落成,因離島區海陸空交通齊全,而大型體育館可吸引盛世和體育活動。
李家超表示,什麼元素都可以增加旅遊,如「旅遊+產業」、「主題+旅遊」等,而要做好則要有場地、人才、資源、內涵、政策配合,亦認為推廣要有地區化。
【10:58】有大埔居民讚揚現屆政府強勢、謙卑、有執行力,但認為政府精準扶貧應要更加到位。他認為馬料水碼頭未充分利用,建議與內地設立水路一地兩檢。
多名少數族裔人士關注政府對少數族群支援,包括希望加大幫助中小學非華裔學生學習中文和普通話支援、為回教徒、中東人士在社區增加祈禱設施。
關注沙田體育文化的董小姐冀推動普及運動、提升健康及盛事經濟。她希望利用沙田豐富的體育資源,建立水陸聯通體育園、運動走廊,提升區域動能。有屯門學生關注患有嚴重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建議為患情緒病青年設立援助金,並協助他們就業。
李家超形容市民提出的問題廣泛,就少數族裔共同發展,李家超認為一定要在發展方面,為他們融入整體社會發展,同意應有特殊措施,故加大少數族裔服務中心數量,也成立關愛隊,特別為少數族裔需要去推展。
精準扶貧方面,李家超認為以結果為目標非常重要,指以往重視供應、金錢援助供申請,但現時則反過來「去揾隊尾最有需要嘅人、先幫助佢哋」。至於政策如何到位,李家超形容政府宏觀政策是打通「大動脈」,使血液流通得最好,但打通「微絲血管」則要靠地區治理,配合之下打通「任督二脈」。
就北都發展,李家超指北都將佔全港三分一土地和人口,同意過去本港很重視金融服務業,但也是香港賴以成功的要素,而北都引入高端產業亦是明確要做,大力推動創科等含金量高的產業。

【10:30】梁先生表示,做事不應「work in order」,而是民間應「work together」,認為不應將所有責任推給政府,而不少地區舉辦的活動如天后誕、寵物活動等,均沒有獲得公帑贊助。
有粉嶺區中學生表示,政府在財赤下削減2500元學生津貼和學校一成開支,而自己的學校為削減開支,將課外活動從免費轉成付費,令很多學生放棄課外活動,希望政府可以平衡青年發展和學校發展;日出康城居民邢先生表示,日出康城社區設施欠缺;而早前港鐵事故導致將軍澳居民交通不便,希望政府可有更好的應對設施。
李家超回應指,感謝梁先生提出「work together」,一同為香港發展努力的概念,稱和自己的施政理念「完全一致」,而他也「責無旁貸」努力,政府在政策上做更多積極性措施,但也需要市民一起打拼,「750萬一齊努力為香港,一定做出好成績」。
他又表示,香港經濟競爭力在過去兩年升4級,認為政策大方向正確,但需推動總部經濟,而外地在港註冊公司創新高,可見有吸引力。
【10:23】市民劉女士表示,政府打算在龍鼓灘和屯門西一帶填海190公頃作為產業園,她認為目前這地方有很多厭惡性設施,加上有很多重型車輛絡繹不絕,經常發生交通意外引起塞車,認為政府「虧欠」了當地居民,稱如政府填海需先解決交通配套問題。
針對人才政策,王(黃)女士表示,「人才有供才有求」,雖然2023年政府設立了人才辦,但質疑香港未必有競爭力留住高端職位吸引人才,並希望吸引跨國企業在香港設立地區總部。她又指,公布的重點引進企業中,17間中有15間是內地公司,而有很多跨國企業選擇將地區總部從香港搬走,隨之帶走很多高端人才。
王(黃)先生建議政府在社區設置文化推廣教育中心,恆常化在社區推廣國民教育;就機場城市拓展,他建議東涌市鎮發展的配套措施可以和房屋落成同步,稱接收到新搬入居民就交通、升學、就業提出的問題,而由於區內運輸效率低,很多居民選擇到區外就業,令機場就業市場和人力資源錯配。
葉先生表示,香港體育場地不足,建議政府資助開放學校體育場地,分區揀選合適地址,可於官校或辦學團體優先試行開放一星期一至兩天;就港運會及區際比賽方面,希望能嚴格審批代表資格,杜絕「賣人情」扼殺代表機會;他又希望政府檢討《建築物管理條例》第344章,以幫助弱勢的業主立案法團。他又指,希望「強勢回歸」的政府能繼續「精益求精」、「不賣人情帳」、「不怕大財閥」,官員以國家最高目標,為人民服務為己任。
中醫藥方面,市民徐先生表示要「說好中醫藥故事」,要有歷史沉澱和文化底蘊,而香港擁有400多年歷史的中藥企業,希望可從保育和非遺角度,用好歷史資源,發揮獨特優勢。他又指,如政府考慮設立藥物及醫療器械監管中心管理中醫藥,但「用西藥角度規管中藥」,中藥則無法生存和適應。
【10:11】李家超發言時指,感謝大家雨天到來,又指自己非常重視地區諮詢會,稱無論政策良好意願如何良好,但重要的是最終在執行和落地時,市民「覺得點」,因此希望聆聽市民對政策落地的看法。他提到在政策的力度、執行上有何問題,市民都可以反映,施政方面每日都有新的問題出現,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解決市民問題,政府要有預防的方法,重申今次會「多聽少講」。
【09:40】李家超到達現場。
記者:曾卓琳、陳俊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