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國,成為百萬富翁曾是極少數人的專屬標籤,但如今,這一群體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擴大。根據美聯社引述瑞士銀行瑞銀集團(UBS)的報告,美國成年人中約有十分之一的淨資產超過百萬美元,人數在過去三十年增長了近15倍。然而,隨著通脹和生活成本的上升,這一身份的意義已從奢侈生活的象徵,轉變為普通中產階級財務安全的標誌。
許多新晉的百萬富翁,如從小時依賴食品券(food stamps)度日到如今資產達七位數的巴利(Heidi Barley),其財富並非來自巨額薪資或意外之財,而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勤奮儲蓄和長期投資的結果。他們的生活並未因此變得奢華,大部分資產仍被鎖定在退休帳戶和房產中,日常開銷依舊節儉,與傳統觀念中富豪的形象大相徑庭。
財富的定義是相對的。專家指出,考慮到通貨膨脹,今天的100萬美元購買力僅相當於三十年前的不到一半。因此,「百萬富翁」這個詞雖仍被廣泛用作富有的代名詞,但其內涵已變為一種「大眾富裕中產階級」的身份,代表著財務穩固,但遠未達到可隨意揮霍的程度。對許多人而言,這個數字意味著「喘息的空間」和「心安」,而非私人飛機或魚子醬。
儘管百萬富翁人數增加,美國的貧富差距仍在擴大。美聯儲(Federal Reserve)數據顯示,最富有的10%人口掌握了全國三分之二的財富。數據同時也揭示了種族間的財富差異,亞裔人口的財富中位數領先於白人,而黑人和西班牙裔人口則相對落後。
儘管如此,專家認為,隨著投資管道的普及,特別是低成本指數基金的出現,「成為百萬富翁的夢想」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實現。以「財務獨立,提早退休」(FIRE)運動為代表的新一代年輕富翁,正是透過極致的節儉和持續的投資,以普通薪資實現了財務自由,他們追求的不是物質上的奢華,而是時間上的富足。
–
新聞來源:美聯社
封面來源:Adobe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