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馬威盼貧困學生扭轉未來 協助生涯規劃 「不是缺乏能力而是缺少平台」

AI改變許多行業的工作方式,甚至令部份人力面臨淘汰。畢馬威香港區首席合夥人及中國副主席張頴嫻接受《星島頭條》專訪時坦言,弱勢青年群體未來如何在高科技時代具備競爭力極具難度,除了基礎學習水平,香港貧困學生還面臨軟技能和家庭「社會資本」缺乏的挑戰。因此,她認為需透過社會各方力量,提升及培養他們的「軟實力」,幫助有心向上的青少年未來在社會立足。

與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合作

所謂「軟實力」指的是4C技能,包括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團隊協作(Collaboration)及創造力(Creativity),不但適用於教育,也是職場核心競爭力。張頴嫻表示,「很多時候,這些小朋友不是缺乏學習能力,而是缺少合適的平台和資源去發展這些能力。」她還指,低收入家庭由於資源缺乏,很多時候將教養重心放在「硬實力」的養成上,某種程度上造成孩子的發展不均。

正是考慮到這點,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與畢馬威於2025年獲得「攜手扶弱基金」支持,推行為期3年的「攜手創明天——支援貧窮兒童脫貧計劃」,以基層兒童及家庭為對象,受惠人數逾2,800人。

她續稱,「雖然話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但某些機會始終因環境問題,比較難獲得,若這些群體有向上的心態,而剛好有機構能夠幫助他們扭轉未來機遇,是件很正面的事情。」畢馬威亦已制定目標,希望到2030年,能夠透過教育、就業同創業賦能,提升全球1,000萬名弱勢青少年的經濟實力。

張頴嫻表示,畢馬威會致力於透過利用自身資源,例如資金、專業技能和義工服務,盡量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
張頴嫻表示,畢馬威會致力於透過利用自身資源,例如資金、專業技能和義工服務,盡量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

 

邀請國際學校學生交流

除了優化英文學習的能力外,該計劃還將透過「商家社校」四方協作,幫助他們打破跨代貧困,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對於此次計劃具體的內容,張頴嫻表示,會為家長提供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坊,加強基層家庭對子女成長的支援能力。同時,亦會為基層兒童提供成績衝刺班和4C技能工作坊,幫助兒童提升學習興趣和未來所需技能。另外,更會舉辦共融工作坊及暑期託管班,並邀請國際學校學生擔任義工,為基層兒童提供交流和融合機會。最後,畢馬威會鼓勵同事作為義工參與友師英文對話組、閱讀工作坊、手工藝工作坊及企業參訪等活動,全面幫助基層兒童的發展。

除了與SoCO的合作,畢馬威還與「Project WeCan」(學校起動計劃)合作多年,為資源相對有限的中學生提供企業營運、數據管理和財商教育等培訓,透過分享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提供工作體驗及職業生涯分享等活動,幫助他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職場和職業人士,更全面地了解職場需求,提高職業規劃意識。

員工每年有8小時義工時間

張頴嫻亦承認,社會確實存在不公平的現象,但作為企業,畢馬威會致力於透過利用自身資源,例如資金、專業技能和義工服務,盡量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除了資助弱勢群體外,她透露,畢馬威會給每位員工每年8小時的辦公時間用於義工服務,服務內容包括扶助弱勢群體、關愛動物及保護自然環境等,僅在2024財年,畢馬威員工在全國已提供了約15,850小時的義工服務,她還說,「有些員工會在周末參與,甚至攜帶家屬一齊做義工,有時候甚至一些前員工也會回來參加義工活動」。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與畢馬威於2025年獲得「攜手扶弱基金」支持,推行為期3年的「攜手創明天——支援貧窮兒童脫貧計劃」。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SoCO)與畢馬威於2025年獲得「攜手扶弱基金」支持,推行為期3年的「攜手創明天——支援貧窮兒童脫貧計劃」。

 

除了優化英文學習的能力外,該計劃還將透過「商家社校」四方協作,幫助他們打破跨代貧困,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
除了優化英文學習的能力外,該計劃還將透過「商家社校」四方協作,幫助他們打破跨代貧困,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

 

畢馬威會鼓勵同事作為義工參與友師英文對話組、閱讀工作坊、手工藝工作坊及企業參訪等活動,全面幫助基層兒童的發展。
畢馬威會鼓勵同事作為義工參與友師英文對話組、閱讀工作坊、手工藝工作坊及企業參訪等活動,全面幫助基層兒童的發展。

 

「攜手創明天」以基層兒童及家庭為對象,受惠人數逾2,800人,
「攜手創明天」以基層兒童及家庭為對象,受惠人數逾2,800人,

 

畢馬威員工在全國已提供了約15,850小時的義工服務。
畢馬威員工在全國已提供了約15,850小時的義工服務。

 

ESG屬長期投資 企業不應視為成本

隨著ESG的發展,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投入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開支。張頴嫻認為,ESG不應該被視為純粹的成本,而是一種長期投資,「金融機構作為推動ESG的角色,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投資者,他們可能會將ESG的標準納入投資決策裡面」。

張頴嫻認為,ESG不應該被視為純粹的成本,而是一種長期投資。
張頴嫻認為,ESG不應該被視為純粹的成本,而是一種長期投資。

 

碳成本已成設廠變數

雖然推進ESG發展可視為長期投資,但短期帶來成本增加的問題,同樣不可忽視。以企業設廠為例,過往企業設廠選址多考慮人力成本與稅務優惠,但如今碳成本已成變數,譬如越南將於2029年啟動總量管制排放交易制度,企業若屬受管制對象且排放量超過配額,必須透過交易市場購買額度進行抵減,使排放成本成為有價。她則表示,「企業若特別希望能夠達到減排目標,對於高排放行業來說,轉型需很大投入,但這個是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僅17%懂利用金融工具

張頴嫻指出,金融行業可為企業改善成本高的難題,但根據畢馬威2月的報告顯示,只有17%受訪企業懂得利用金融工具協助實踐可持續發展目標。她又說,目前已有不少金融機構動綠色金融產品,如綠色債券、低碳轉型貸款等,引導資金流向低碳轉型與環境改善項目。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