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任紐約州副州長,現為「拯救我們城市委員會」聯合創辦人貝琪·麥考伊(Betsy McCaughey)為「紐約郵報」撰寫意見欄,撰稿如下︰
別急著逃去邁阿密海灘——如果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當選紐約市長,俄亥俄州的克里夫蘭或許才是你該考慮的避難之地。
這是俄亥俄州州長參選人維韋克·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對紐約人發出的「逃亡呼籲」——他甚至在時代廣場掛起大型廣告牌,吸引對未來不安的紐約人移居「巴克眼之州」。
但紐約人請冷靜,我們其實不必靠逃到俄亥俄來應對「馬姆達尼危機」。
許多紐約人因馬姆達尼的馬克思主義理念、削減警察預算的立場、以及他對以色列的敵意而感到憂慮。外界普遍認為,在包括共和黨人斯里瓦(Curtis Sliwa)、現任市長亞當斯(Eric Adams)、前州長安德魯·柯謨(Andrew Cuomo)等多位候選人分散反馬姆達尼選票的情況下,這位民主社會主義者將勢不可擋。
但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即使所有候選人都不退選,只要選民踴躍投票,馬姆達尼仍有可能被擊敗。
歷史可以證明這一點。1989年紐約市長選舉,選民投票率達到60%;1993年也有57%。但到了2021年,投票率卻跌至可憐的21%。
馬姆達尼很早就意識到,與其爭奪有限票源,不如擴大選民基礎。在6月初選前兩週,他大力推動選民登記,新增選民高達3.7萬人,是同期平均數的十倍。接著,他組織起熱情的義工團隊進行地面拉票,使本屆市長初選創下歷史新高投票率。
只要採取同樣積極的地面動員和選民登記策略,哪怕競爭激烈,也仍有機會擊敗馬姆達尼。
如果11月的投票率提升至50%,那麼贏得選舉的門檻約為582,330票(即登記選民總數的一半,平均分配給四位主要候選人)。這比馬姆達尼在第一輪初選中取得的票數還多12萬張。
換句話說,他可能有勝算,但絕非穩贏。馬姆達尼的初選勝利主要依賴年輕選民,但年輕人向來缺乏投票紀律:2021年,18至29歲的初選選民中,將近一半未參與大選;30至39歲的投票率也低落。
年輕選民是「初選親密接觸,大選說再見」的一群;相對來說,年長選民在大選中出現的穩定性高得多。
若能將投票率提高至60%——這在總統大選年紐約五大行政區屬常態——將進一步提高勝選門檻,也使打敗馬姆達尼更有可能。
而現在,這樣的高投票率是可以期待的。因為馬姆達尼在民主黨初選中的意外勝出,不僅引發全國媒體關注,也在本地引發焦慮——這正是能讓民眾願意走出家門投票的燃料。
距離大選還有四個月,投票率真的還能衝高嗎?當然能。
要知道,就在今年二月下旬,艾默生學院的民調顯示,柯謨以33%領先,亞當斯為10%,而馬姆達尼僅僅1%。四個月後,他在第一輪投票中拿下43.5%的選票。
如今,反對者必須學會針對目標群體展開動員,尋找「除了馬姆達尼誰都行」的潛在選民。
他們應該積極喚起以下幾類選民:11%的共和黨人、20%的無黨籍選民、以及最重要的12%所謂「可說服的中間派民主黨人」——也就是不願投票給極左候選人的那群人。
2024年總統大選中,有多達573,618名2020年曾投給拜登的紐約市民主黨人,沒有支持民主黨左傾的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Kamala Harris)。他們有些轉投給川普,但更多人選擇棄選。
這個數字,遠超在馬姆達尼初選中得票的462,966名民主黨人。若這批「可說服的紫色選民」能夠在11月出來投票,且投給任何一位非馬姆達尼的候選人,就能扭轉局勢。
儘管馬姆達尼在初選中令人震驚地勝出,並隨即獲得了包括SEIU(服務業員工國際工會)與紐約州護士協會等政界與工會的背書,但工會對選舉的影響力早已不如往昔;同時,馬姆達尼也正面臨更嚴格的質疑:他如何兌現免費公車、免費托育等一連串承諾?
他的支持度究竟會繼續上升,還是已在初選日達到頂峰?目前尚難定論,畢竟他過度依賴變動性高的年輕選民。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即使競爭者眾,擊敗馬姆達尼仍然可能,只要有足夠多的紐約人願意出來投票。▍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

馬姆達尼是5位市長候選人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