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名都到倫敦 一代酒樓的落幕|梁偉聰

有35年歷史的名都酒樓宣布結業,港人繼續發揮本色——「執笠先嚟排隊幫襯」,但疫情後大家出來聚餐的頻率有所減少,也是事實之一,然而有一種「包枱」文化也是正在消失,而似乎比較少人提到。

記者名人「包枱」收風

第一次聽到「包枱」文化,是從以前紙媒的攝影師大哥口中得知,據說,在「大哥大」(流動電話)盛行之前,報館必定要派員到某幾家指定的茶餐廳或酒樓「包枱」,以準備隨時趕到突發事件的現場。

而除了這情況需要長「包枱」之外,另一種則是收風之用,在地產、金融等行業亦常聽聞,其中一個代表人物正是已故「舖王」鄧成波,據聞英皇國際(163)前執行董事張炳強亦長期在某中環酒樓「包枱」。

「包枱」的作用當然不只是用來飲飲食食,除了聯誼之外,是要有一個長駐地點讓業界朋友知道怎樣找到自己,每當市場有旬盤出現,經紀便會自動上門報料,在資訊還未流通的年代,這些老前輩便可以早著先機。

即使沒有旬盤報料,老前輩們亦樂意聽一下業界朋友發表對行業的最新看法,從中收集有價值的觀點。隨着資訊科技發展,如今一個WhatsApp群組、一條朋友圈,甚至Telegram頻道,已能即時交換訊息,節省時間、擴大觸角,讓「包枱」這種舊模式的社交活動漸漸變得過時。

但以筆者自身經驗而言,透過 WhatsApp 群組結識的新朋友,往往少了一份人情味。唯有真正面對面傾談,才能感受到彼此之間的真誠與連結,才算是真正認識一位新朋友。

社交場地變為網上群組

所以細心反思,不是社交活動減少了,「識人好過識字」這句傳統智慧在商場上從未過時,只是我們可能變為飲杯咖啡、食個Tea,活動內容不變,而場地變了。

變相之下,一家大酒樓要維持足夠容納近百枱客空間,經營費用重皮之餘,市場需求又細。有記者就名都結業訪問了倫敦大酒樓經理蘇萬誠,他直言「俗語啲講句就好淒涼,文雅講句就係我哋酒樓沒落。」盡顯整個行業充斥著一種無奈感,其實這種無奈感又何止酒樓這個行業。倫敦大酒樓是筆者的兒時回憶,或許我們應該在這些回憶真正消失之前,多與家人好好聚一聚。

梁偉聰-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