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不少華人新移民因移民執法趨嚴而陷入恐慌。尤其是透過「走線」非正規途徑抵美者,在移民局報到或赴庭時遭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逮捕,隨即進入拘留或遣返程序。與此同時,在加州申請庇護的成功率也呈下降趨勢,且庇護面談與審查標準明顯趨嚴,令社區情緒更為緊張。
根據聯邦移民數據與Syracuse TRAC移民資料庫,儘管加州庇護成功率高於全美平均,但也呈下滑趨勢;目前,洛杉磯、舊金山、聖地牙哥移民法院的批准率大多在50%–65%,相比2016年前接近70%的平均值有所降低。
對此,南加州移民律師陳闖創表示,執法氛圍確實更嚴,ICE逮捕範圍擴至到舊有模糊案件與例行程序,但這些措施只是行政執行加碼。他指出,雖然施壓氛圍濃厚,但美國庇護法本身未變,真正符合條件者仍可申請庇護。只要申請人能提出足量證據,即便面臨行政趨嚴,仍有通過機會。
目前美國移民執法空前強硬,移民局官員與法官的執法標準更傾向於「收緊審查」,難度上升,也加劇了華人尤其走線新移民的恐懼。律師強調,其實法律本身並無根本改變,執法強度上升並不等於庇護制度消失,證據與表述細節仍是勝負關鍵。
面對政策壓力,對新移民而言,語言翻譯與表達問題被放大檢視。有律師指出,部分庇護申請人因翻譯問題或表達能力有限,導致回答不一致,也被官員視為「不可信」。即使客戶的經歷真實,但若無法清楚、有層次地表達呈現,結果可能仍被拒絕。因此,申請人需準備邏輯自洽、細節完整、情理法兼備的說法與證明。
律師表示,目前的庇護環境比以往更加「技術性」,面談標準與審核細節變得更嚴密。特別是來自中國、墨西哥、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等國的庇護申請者,若無強力證據,成功率受限。不過,律師界普遍強調,執法力道強化並非修改庇護法,而是執行方式的調整,核心法律仍未變,符合資格者仍有獲批可能。
此外,加州法院因庇護案件暴增,積壓嚴重,律師提醒:漫長的等待可能導致諸多不利因素,例如證人移動、國內情勢變化,甚至醫療或心理病歷證明失效。建議申請者一開始就建立可靠文件保存系統,定期更新資訊。洛杉磯訊

美國海關入境處。本報資料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