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都/李家超/甯漢豪】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表示,政府未來會有三方面重點工作,包括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選委界立法會洪雯今日(2日)在立法會大會提出「設立創新體制機制,全速推進『北部都會區核心區』的發展」的無法律約束力議員議案。有議員批香港工程「又貴又慢」,稱「北都發展已經等唔起」,建議設新法定機構管理北都;有議員憂新法定機構導致北都成特區中的「特特區」,對本港營商環境造成不可逆傷害。
洪雯:要實現「抓大放小」
洪雯發言時批評香港工程「又貴又慢」,而過往政治環境惡劣令公務員思維保守,認為本港行政管理體制進入微細管理的死胡同。她認為要改變有關問題,「北都發展已經等唔起」,要實現「抓大放小」。她認為需有新法定機構,認為法定機構模式會是破局關鍵。
龍漢標提修訂 不同意設新北都管理局
地產及建造界議員龍漢標提出修正案,刪去原議案大段文字。他發言時稱洪雯倡議或令北都成為特區中的「特特區」,擔憂對本港營商環境造成不可逆傷害,因此不同意設立新北都管理局。





甯漢豪:北都是公私型房屋供應「糧倉」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指,北都對香港社會及經濟發展至為關鍵。北都可提供三千多公頃新發展土地,有助本港突破過去產業發展,面對土地不足的瓶頸,加快推動創科以至其他產業發展,並創造約50萬個新工作職位,藉著比鄰深圳的地利,北都發展亦能夠更好地利用內地及香港的優勢互補,更深度地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她續指,北都是香港未來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可提供超過50萬個新的住宅單位,是未來公私型房屋供應的「糧倉」,有助解決本港長期面對的房屋問題,為市民創造綠色移居的生活空間。
甯漢豪強調,正因北都重要性和戰略意義, 提速發展一直是今屆特區政府的工作目標。而北都很多方面「已經動起來」, 經過過去三年的努力,已在不同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如四個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和新田科技城,涉及超過800公頃的土地的建造工程已經全速開動。其中,新田科技城的成規程序在去年9月完成後,在去年12月就獲得立法會撥款展開工程,不論推展的效率和規模都是近年前所未見的,已在四個新發展區裡面,收回超過400公頃私人土地,完成平整80公頃土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首三座大樓已接近建成,預計首批租戶將於今年下半年開始陸續進駐,而兩幅分別位於洪水橋及元朗的產業用地亦正在進行招標,以興建多層現代產業大樓。
她又指,在未来5年,北都土地及房屋產出將陸續递增,包括產出至少570公頃熟地、約6萬個住宅單位、及約100萬平方米的經濟樓面面積,未來10年計,相關數字更會以倍數上升,預計屆時北都將會產出大約1,700公頃的土地;新落成的住宅單位數量會增加至21萬個,並有超過1,000萬平方米的經濟樓面面積產出。
陳克勤:政府應推動和提供誘因
民建聯主席、新界東北立法會議員陳克勤指北都是以創科為主的產業,但看到當局發展創科是「時不與我」、搶不到先機,因此很難在北都內,形成產業聚集的效應,無法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和多元化的發展。認為現時最重要是政府要更加積極地,去籌劃推動北都內項目,只有實際應用相關技術落地才能夠吸收到更多企業和人才來北都發展。
他指北都興建途中已可將部分產業落地,如希望令北都成為新能源產業基地,又或者是零碳排放綠色社區,在建立北都時,已可利用新能源技術或零碳技術,如在北都發展中運用氫能發電。他認為都需要政府推動和提供誘因,如「單純讓市場自己去搞,自己去發展」發展會比較慢,強調如相關項目完成後,北都建成後區內自然會有企業和人才進駐,形容是「一環扣住一環」全部打通才能夠形成創科產業鏈。
龍漢標對「設立創新體制機制,全速推進『北部都會區核心區』的發展」議員議案提出修正案,並要求記名表決,出席人數為85人,選委界洪雯及何君堯兩人反對,棄權方面則有28人,龍漢標的修正案獲得通過。至於陳月明、田北辰不會動議其修正案,劉國勳及張欣宇的修正案則獲在席過半數立法會議員讚成,獲得通過。
記者:李健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