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統特朗普向中國等主要貿易夥伴徵收關稅後,有企業明言此舉將迫使他們加價,也會影響利潤,但先後遭到白宮施壓,其他商界領袖發現形勢不妙紛紛三緘其口,甚至不願提及「關稅」二字。分析形容,上市公司需向投資者解釋運營環境,對外也負有社會責任,現象已經違背公開、透明原則。
《紐約時報》報道,特朗普重返白宮4個月以來,延續首次執政時的作風,經常點名批評立場相左的政府、商界和民間人士,熟悉商界的專家和顧問形容,現在的情況已經變本加厲,即使企業討論內部決策和外部環境時,也會動輒招來特朗普不滿。
以中國關稅為例,沃爾瑪行政總裁董明倫(Doug McMillon)上周主持公司財報會議時,便向華爾街分析師表示,公司可能無法承受關稅壓力,集團財務總監也說,從5月起需提高部分商品價格,不料相隔幾天後,特朗普便在社交網站公開發文,要求沃爾瑪自己「吞下關稅(成本)」,又揚言白宮和消費者會持續關注公司的言論。玩具製造商美泰(Mattel)同樣因此遭殃,行政總裁克雷茲(Ynon Kreiz)本月初發布財報時亦說,由於美國對華徵收145%關稅,公司需要提高在美商品的售價,並且取消本年度的財務預測,隨後特朗普公開威脅會向美泰徵收100%關稅,也坦言「不希望(克雷茲)擔任高層太久」。
商業顧問和分析師表示,連串事件已驚動業界,管理層紛紛改以委婉方式討論關稅影響,有時候甚至絕口不提「關稅」二字,轉而使用「採購成本」、「投入成本」、「供應鏈成本」等說法,避無可避的時候,則由財務總監出面,藉此讓行政總監留下周旋空間。
金融資訊機構Morningstar的高級分析師斯沃茨(David Swartz)形容,企業高層現在不寒而慄,開始接受白宮不容商界妄議關稅的事實。學者則批評,企業管理層為了迎合政府而放棄「誠實、透明」原則,將損害投資者和民眾利益。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