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客韻流轉》系列——客家山海分甘味
客韻流轉系列之客家山海分甘味 時代轉變,生活節奏急趕得令人疲累,在這個物質豐饒的年代,有人崇尚速食,有人迷戀奢華盛宴。回到開埠前的香港,南遷客家族群刻苦儉樸,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民間智慧,克服物質匱乏的困境,在新界墾地成村,開枝散葉。惟當城市發展,農耕沒落,客家村落漸次荒廢,近年政府活化客家村落、復育客家文化,客家菜式及小食更列入非遺項目。沙頭角谷埔是客家古村,村長李木星與女兒李雅婷近年以食物作引子,向公眾推介因時地制宜、「簡單是美」的客家飲食文化,盼市民學會一招半式,回家享用,收延續傳承之效。





谷埔,沙頭角海以東有300多年歷史的客家村落,高峰期聚居逾500村民,是沙頭角第2大村落。年逾70歲的李木星是谷埔村長,於村內出生及成長,見證古村興衰,其李家大宅去年獲復修翻新,並供市民參觀;「90後」的李雅婷,是木星村長的長女,從小在李家大宅成長,近年愛上客家飲食的簡樸無華,從市區回來舉辦不同客家食品工作坊作推廣,亦盼公眾多認識谷埔歷史。
「客家食物就是用最地道的食材烹煮,不賣弄花巧、不顯眼,但又滿足到養活家人及果腹的目的。」木星村長一語道出客家飲食文化的精髓。雨後的谷埔,負離子滿滿,讓寡言的木星村長亦談出興致。任職酒樓點心師傅的他於疫情時退休,並回到李家大宅長住,早前獲邀與西廚合作,辦一席中西合璧的餐宴,他親自下廚烹煮炆豬肉及釀豆卜等客家傳統菜式,一展身手。

炆豬肉 黃酒煮雞 釀豆卜
飲食是生活的一部分,客家人生活儉樸,不尚奢華,鹹魚白菜也好好味,對此他早有體會。他說,因為其父早逝,母親忙於種田幹活,童年時由祖父照顧,「經常用蕃薯煮飯吃」。他不挑食,因為果腹已很足夠。不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谷埔面向沙頭角海,其祖父常出海捕魚,若捉到魚蝦蜆蟹,便為飯餐加餸,他亦常到堤圍外的海邊碰運氣,「最高興抓到大青蟹,劏宰洗淨便放到飯面清蒸,美味無窮。」
對於傳統客家菜式,他獨愛客家炆豬肉、黃酒煮雞及客家釀豆卜這3道,當中客家炆豬肉更是一生最愛。他自言廚藝受祖父啟蒙,而回憶中祖父烹煮的客家炆豬肉最是美味,「他用南乳炆,十分惹味。」而且炆豬肉是客家人於喜慶大節日的菜式,他說,「那時候很難有機會吃到豬肉,正因為機會難得,才會珍惜回味。」他指,祖父因廚藝了得,屢獲邀請到附近消防局及警署烹煮客家菜,成為村內佳話。

「鹹魚提鮮 馬蹄粒帶來口感」
黃酒煮雞亦是過去不易吃到的菜式,他稱客家人飼養雞鴨豬牛,是用作出售圖利,故除了節慶會劏雞殺鴨煮大餐,便是婦女產後進補才會殺雞,輔以黃酒烹煮作補身食物。至於客家釀豆卜,亦是谷埔獨有做法,他說,其他村落會將餡料釀在豆腐上,谷埔的客家人則將混和鹹魚粒、馬蹄粒及豬肉的餡料釀進豆卜,「鹹魚香味完美提升豬肉鮮味,馬蹄粒則帶來口感。」

然而時移世易,正如60年代大批谷埔村民移民海外工作後,大片棄耕的農田變成蘆葦叢及紅樹林,耕牛四處流浪,昔日梯田亦長成密林,木星村長慨歎好食材難尋,即使用心烹煮,亦難尋昔日風味,需在適應中找出路。他指,外來訪客對黃酒煮雞最是喜愛,特別是婦女喜歡其兼具酒香及雞肉嫩滑,惟市面買到的黃酒香味不足,他便索性以糯米自釀黃酒,再配以紅棗、當歸及圓肉的藥材烹煮。
至於他最愛的客家炆豬肉,他指時下買到的南乳只鹹不香,大大影響味道。他指,黃酒尚可自家釀製,南乳卻難以自行製作,但同時又要重新造出兒時味蕾的感覺,只能從祖父的版本中微調,最後經多番嘗試才研發出以醬油取代南乳的改良版,效果不俗。
近年客家菜菜式、茶粿及手粉等客家小食列為非遺項目,引起公眾關注。木星村長的女兒李雅婷自言,從小只知道客家食物好吃又味美,燒柴火烹製的茶粿及即食麵亦別具風味,材料更是地道不奢華。直至近年,她認識到客家飲食文化中不時不食,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靈活和彈性,亦體會各個客家村都因應本身地形不同,而選用不同的食材。


村長女兒當上導賞員
對谷埔這片成長地,她別有感情,亦喜見近年多了村民退休回來居住,添上久違的人氣,令她萌生辦工作坊推廣的念頭,盼在谷埔湮沒前,讓更多市民認識這個客家古村。她以客家食物入門,推廣客家文化,近年多次辦茶粿、手粉、黃酒煮雞等工作坊,讓大人小孩親手製作客家食物,又安排幼稚園及小學學生到李家大宅參觀,並辦季食士多,製作由復耕所得農作物製成的小食,如薑糖及薑黃粉。她指,每次辦工作坊,都兼任導賞員,親身介紹大宅內外及谷埔各村歷史,盼為客家文化出力。

對傳承客家飲食文化,木星村長深表贊同。他自15歲到市區工作,由賣點心到成為點心師傅養妻活兒,假日則回到李宅大宅居住,探望母親。他說,在市區生活時若懷念客家菜,會光顧市面的客家菜館,惟發現味道不似預期,「多了味精,少了原味」,殊感可惜。
現時村長亦會教授訪客烹煮客家炆豬肉及黃酒煮雞的傳統客家菜式,他指出,「客家食物,因時地制宜,簡單是美,希望市民學會後在家烹煮,延續傳承。」





古宅四代情 滿載溫馨回憶
有逾90年歷史的李家大宅,去年獲中大建築學院師生復修後煥然如新。古宅連結着李家4代,由村長母親、到村長女兒及孫女,滿載回憶。
談到7歲的外孫女,木星村長露出罕有的笑容。小孫女是長女雅婷的女兒,乖巧精靈,很得村長夫婦疼愛。他說,假日女兒及孫女會回來探望,一起製作茶粿,餘下的時間會帶孫女走進村中小徑,重踏昔日自己的成長地,講講童年往事,說說舊日風貌。
木星村長的母親已屆90多歲,因年事已高及行動不便,近年遷出市區,方便照顧。他說,知道母親心繫故居,故每到節慶必會陪同母親回到谷埔,讓老人家重返大宅,懷緬過去,亦讓4代聚首同堂。

嬰兒搖籃木製鏡台視珍寶
對雅婷而言,李家大宅就是成長地,也留下不少跟祖母的生活點滴。她說,因父母忙於工作,入讀小學前她由祖母照顧。她說,當時祖母住在沙頭角,但每星期總有3至4日,拖着她回到大宅,「最記得祖母必會上香拜拜祖先,然後打掃執拾屋內外。」她稱,即使每次只逗留2至3小時,頗為急趕,但祖母都甘之如飴,「當時沒有甚麼感想,現在長大了,才領悟到祖母每次回去,是對古宅及谷埔的掛念。」
過去數十年,李家大宅持續人煙不斷,慶幸未有白蟻為患,大宅保養得宜下,復修團隊以保留原貌為宗旨,最終只更換10條屋頂樑柱,另換去霉爛的天花木板及破爛窗戶,又為外牆髹上新漆,並復修廚房和廁所。
大宅2樓有多個房間,前房是木星村長從小至今的住處,往內走有小廳放置嬰兒搖籃,搖籃內各有1件紅及藍色的校服外套,地上放有1輛塑膠玩具車。木星村長靦腆地說,襁褓時期曾在搖籃睡過,該兩件外套亦是其小學校服,玩具車則是雅婷的舊物。木星村長寡言木訥,但對舊事舊物都珍重保存,包括屬其祖母嫁妝的木製鏡台,他都一一保留,守護幾代人的回憶。
記者:關英傑
–
《客韻流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