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美達市濱水區2023年有一棟全新豪華公寓Launch完工,提供368戶單位。為了遵守該市包容性區劃法規,建商預留49戶提供給地區中位數(AMI)收入50%至120%的租客申請,但其中19戶相關單位空置至今,令建商相當沮喪。
灣區新聞集團指出,全國其他地方的中等收入家庭多能負擔得起所在地區的市價租金,但灣區房屋供應極度短缺而且價格高昂,以致本地中等收入階層也難以置業。
為了阻止建商僅建市價公寓,州府和地方政府都有專案鼓勵以至要求新公寓社區預留一些單位,從最初以低薪租客為對象逐步擴大至中等收入,即年收入為AMI的80%至120%的中產租客。
灣區新聞集團對地方政府提供租務資料的分析發現,灣區目前有數百戶低於市價單位空置數月,甚至數年時間。該媒體指出,在聯繫的30個城市中只有11座提供相關資訊,因此相關數字恐被低估。
中等收入單位的空置率為7%,是低收入單位的兩倍多。
建商BayRock負責人格倫德爾(Stuart Gruendl)坦言,極低收入租客一直存在,但收入中位數120%的租客卻難找。他解釋,當房租下降時,這些收入中位數120%的租客就能找到條件良好的新公寓,租金快接近低於市價的房租。
東灣是中等收入單位空置率最高的地區之一。區內在同一時間有許多豪華公寓推出,房東為了搶租客而降低房租,快貼近120%收入單位的「可負擔」租金。
以前文提及的阿拉美達市濱水區公寓Launch為例,120%收入一房單位房租為2,828元,但當地有些市價單位租金還更低,為2,731元。
低於市價單位的房租為何會高於市價單位?這是聯邦可負擔門檻計算公式的副作用,因為它不是依據實際的市價租金來制定,而是利用聯邦房屋及城市發展部(HUD)每年計算且浮動的地區收入中位數(AMI)。當灣區收入中位數上升時,「可負擔」房租門檻就會隨之上漲,即使不符合租務市場現狀。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