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英崙華人歷史學會年會隆重舉行 張大偉和亞裔青年服務獲「遊子獎」

紐英崙華人歷史學會(CHSNE)年會近日在波士頓唐人街知名的帝苑大酒樓隆重舉行。200位來賓一同見證了環境科學家張大偉教授和亞裔青年服務(YES)分別獲得今年的個人和團體「遊子獎」(Sojourner Award)。

據介紹,紐英崙華人歷史學會創立於1992年,過去30多年來為保存和研究新英格蘭地區的華人移民歷史作出傑出貢獻。與會者紛紛對CHSNE維護和保存本地區華人移民歷史所作出的努力表示欽佩。

很多早期移民波士頓的華人安葬在波士頓郊外的望合山上(Mount Hope),由於沒有後人祭祀,這些墳墓很快成為荒塚。1992年,紐英倫華人歷史協會成立之後不久,開始了這段歷史的保存、還原工作。2007年3月,經過華史會和義工的不懈努力,終於把埋葬在這裡的超過1500名的華人移民的墓地修復完畢,並建立了一個電子資料數據庫和一座望合墓園早期華人移民紀念碑,讓這裡成為華人祭祖和研究大波士頓地區早期華人移民歷史的重要場所。

紐英崙華人歷史學會董事會主席曾雪清(Sherry Dong)女士感謝社會各界對CHSNE的大力支持,感謝黃兆英、葉庭芬、張黃玉鶯、陳建立、范王柳娥等CHSNE當初創建華史會的遠見卓識。曾雪清還對張大偉教授和亞裔青年服務獲得今年的「遊子獎」表示熱烈的祝賀,並感謝那些不願拋頭露面、卻為本次年會成功舉行做出巨大貢獻的無名英雄。

出席本次年會的CHSNE董事陳建立先生曾經在CHSNE二十周年慶典時作詩一首,表達了保存華人歷史的重要性。詩文是:「飄洋過海紐英崙,移民心路本清純。華人歷史多血淚,文物圖片可依循。二十年來春與秋,兩手空空開荒牛。社區傳承真寶貴,落葉生根共籌謀。承先啟後創新天,歷史協會負仔肩。弘揚分享你和我,回報遊子及前賢。」

李燦輝三女兒出席年會

已故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李燦輝(Tunney Lee)先生曾經同紐英崙華人歷史協會長期合作。1931年10月出生於廣東台山,李燦輝7歲移民到美國,在波士頓華埠長大。他於1954年畢業於密西根大學建築系,自此活躍於建築界。李燦輝1970年出任MIT教授,其後擔任該校都會研究及規劃學系系主任。1990年,李燦輝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成為建築系創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

李燦輝教授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之前,已是斐聲國際的建築及都市規劃大師。他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建築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負責學劃大學部學生課程。課程設計反映了李教授的建築理念和價值觀,強調建築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繫。

1994年,李燦輝教授帶領學系參與並推動中國城市住宅發展,自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其後更成立中國城市住宅研究中心,致力於在中國內地人口稠密的城市發展低造價、高質素的住宅。該研究中心與內地政府機關及相關的公營及學術機構,共同在以下範疇進行研究,包括城市住宅形態及使用模式、住宅能耗調查及住宅地理資訊系統。

李燦輝教授退休後開始致力於波士頓唐人街的歷史研究。李燦輝教授建立的「唐人街地圖」網站,向大眾展示了波士頓唐人街版圖的歷史變遷,講述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150年的華人故事。李燦輝教授的三個女兒出席了本次年會,她們感謝所有簽署請願書以李燦輝教授的名字重新命名唐人街菲利普廣場的與會者。CHSNE期待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今年稍後出版李燦輝教授關於波士頓唐人街的書,並將組織相關的讀書會活動作為華史會李燦輝教授講座系列的一部分。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亞裔青年服務工作人員領取「遊子獎」。 主辦方提供

CHSNE董事長曾雪清同董事們在年會中合影。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