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國家對印度日益增長的軍事支持,以及中國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支持,都預示著全球陣營的轉變——以及另一個潛在的國際緊張局勢爆發點。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道,2019年印巴兩國上次發生軍事對峙時,美國官員偵測到兩國核武庫的活動已達到令人擔憂的程度。國務卿邁克·蓬佩奧 (Mike Pompeo) 在半夜被叫醒。他在回憶錄中寫道,他當時忙著打電話,「說服雙方相信對方並未準備發動核戰爭」。
那次衝突在最初的零星交火後迅速降溫。但六年後,在印度控制的喀什米爾發生針對遊客的致命恐怖襲擊後,這兩個南亞宿敵再次捲入軍事衝突。而這次,由於該地區最重要的軍事聯盟已被重新劃分,出現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印度與巴基斯坦近期因克什米爾恐攻事件再度爆發軍事衝突,背後反映美中兩大強權透過軍售角力的新態勢。隨著印度轉向西方陣營採購武器、巴基斯坦全面倒向中國,這場南亞宿敵對峙已升級為大國代理戰爭,專家警告核武鄰國的軍事誤判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
最新數據顯示,印度近年將軍購重心從俄羅斯轉向美國及其盟國,俄製武器占比從80%驟降至38%;巴基斯坦則有80%武器來自中國,僅F-16戰機維護仍依賴美國。此消彼長之際,4月克什米爾恐攻後,印度總理莫迪優先與美國總統特朗普通話,中國則立即聲援巴基斯坦,形成鮮明陣營對立。
2019年印巴空戰已暴露潛在危機:巴基斯坦使用美製F-16擊落印度戰機,印度則誤擊自家直升機造成6人死亡。前美國防官員林賽·福特(Lyndsey Ford)分析,當兩個擁核國家使用不同陣營裝備在狹窄空域交戰,任何操作失誤或情報誤判都可能導致局勢失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衝突爆發正值全球軍售版圖重組關鍵期。印度加速軍隊現代化,斥資數十億美元採購西方裝備;中國則透過「鐵桿盟友」定位,全面武裝巴基斯坦。美國戰略界擔憂,在民族主義高漲與軍事對峙常態化下,印巴衝突已成為最危險的核武熱點之一。
圖片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