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要學習嗎?

(楊志超)

  我們常聽到人工智能將會取代許多人的工作,其實這主要取決於其學習能力,頂尖的電腦確實有強大的學習能力。如把「學習」定義為掌握技能,那機器和人類的學習過程相似,但在速度和品質上,機器往往優於人類。

    既然電腦能做得更好,那麼學習的意義何在?人類還需繼續學習嗎?

  對人類而言,「學習」有更深層的意義,它不僅讓我們掌握新技能,更帶來心靈的滿足。在香港,學習一些看似無實質用途的技能會被視為多餘,因此,帶有教育成分的書籍通常比純故事書籍更受歡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習不一定實用,很多時候是出於對學習的熱愛。例如,某些體育活動並無實際用途,但它們滿足了我們的情感需求,這些活動可視為「玩耍」。正如蕭伯納所言:「我們不會因年長而停止玩耍,而是在停止玩耍時才會變老。」玩耍對人類來說至關重要。

  嬰兒一出生便通過玩耍來學習,發展說話和走路等技能。然而,人類的學習過程更為曲折,伴隨著情緒波動。我們在學習中經歷成功與失敗,失敗可能讓我們失望,但也能激勵我們繼續嘗試,最終獲得成功。那一刻的喜悅和心靈的滿足,正是我們自我進步的動力。

  電腦沒有情緒,無法理解人類的悲歡離合,也無法理解我們的情感,例如對藝術的欣賞等。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不同,造就了獨特的個性和興趣,也共同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展。

   對人類來說,學習是一個延續的循環,而電腦的學習,僅是數據分析技巧,雖然機器可能取代我們比較苦悶的工作,但我們要找出生命的意義,無可避免要經過辛苦的學習過程。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