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學習

香港的藝術教育氛圍是獨特的,音樂為例,在香港最受歡迎的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及英國聖三一學院樂器考試,香港十八歲以下學習樂器的學生,是全球於這年齡人數比例最高之一,可惜於高中放棄學習樂器的人數比例,亦是最高比例之一。這可能關乎課餘時間限制,和家庭教育方法。負責交學費的家長,同樣以樂器考試成績為第一重點,校際音樂比賽奪獎為第二目標,演變出考試成績不好,便以同一組曲目重考;比賽輸了,以同一組曲目下年重賽。

  把一小塊牛肉放進口內,可惜肉質太硬,咀嚼良久仍然吞不下去,一般會選擇吐出來,或強吞下咽喉,因為咀嚼得久的肉塊,已不能再有享受的樂趣。不斷被強制重複演奏的曲目,正正就像這塊咀嚼不掉的牛肉,享受過程被活生生地拿掉。

  當然亦有一種藝術,是與生俱來便會有興趣,就是繪畫。美育的最初,就是亂畫開始,是對雙手的活動能力摸索,亦是腦袋對顏色刺激的觀感發展。因此有很多患有讀寫障礙的小孩子學音樂,樂譜上的音符,也是用不同顏色代表特定的音符。但若以贏在起跑線為目標,家長們可能盡早找來美術老師,教授孩子繪畫技巧。要在黑色畫紙上繪畫出晚上的滿天星海,五歲小孩會拿著毛筆,沾上了白色水彩,一點一點地點上黑色畫紙,這就是美育學習的過程。但老師會著這個小孩拿起毛掃,沾上白色水彩後,用手在黑色畫紙上敲打毛筆,讓白色顏料灑在畫紙上。後果就是這位小孩從此不會再有耐性地逐粒星點出來,這某程度是對藝術摸索過程的扼殺,不但沒贏在起跑線,更可能成為日後藝術教育落後的第一步。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