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挖掘本土歷史文化深度遊潛力,工聯會立法會議員吳秋北就港島歷史文化深度遊發展策略進行研究,發現46%受訪者不認識港島主要的深度遊路線或景點;有61%受訪者有興趣舊區本土文化旅遊;並有近40%人喜歡文學遊。工聯會建議政府推出一站式應用程式完善資訊內容、設立高質量旅遊培訓課程,以及將文學轉化為旅遊發展資源,將「南來文人」與本土文學IP轉化。
吳秋北議員辦事處於去年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向431位熱衷歷史文化深度遊的內地旅客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在民政署網頁「香港自遊樂在18區」中,抽一些港島歷史文化景點,包括中西區文物徑、香港抗戰海防博物館等,讓旅客選擇是否曾聽聞,發現有46.17%受訪者表示都不知道,當中有34.11%受訪者認識中西區文物徑。





最多人對舊區本土文化旅遊、古蹟遊及香港發展歷史感興趣
在感興趣的歷史文化特色遊主題中,最多人選擇的是舊區本土文化旅遊、古蹟遊及香港發展歷史,而最令人意外是有39.44%受訪者歡文學遊。調查亦發現,有73%人願意為地道美食「埋單」、49%人願意購買冰箱貼等紀念品,有36%人願意花500元或以下於旅程相關的物品或服務。
吳秋北表示,文學、文人主題的深度遊在短期內產生的經濟效益或不高,但相信有一定發展潛力,建議優化南區文學徑、在相關歷史事件發生地附近的公園設置舊照片牆、在赤柱設立「文化名人大營救紀念館」等。他又建議康文署結合熱門小說和相關的作家合作,共同策劃出有創意的主題路線。
被問到受訪者願意花費不高,預料推動深度遊可為香港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吳秋北表示,推動深度遊的確是為了創造產業,若香港能成為吸引人的地方,很多人來旅遊,旅客都會願意為這個地方去消費,可創造的經濟價值好難去估量,「旅遊越深度消費就會越多,香港不只是購物天堂,有歷史文化底蘊,是吸引之處。」
呼籲活化保育霓虹燈文化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郭偉強坦言,來港的內地旅客主要看社交媒體了解旅遊資訊,政府應考慮更好利用媒體及KOL,合作推廣更多本地深度遊的資訊,以提高信息的瀏覽量和轉發量。他亦稱,以往經常推銷旅客來港看霓虹燈,但因應安全問題屋宇署或要求部分商戶拆除霓虹燈,認為這與香港推廣霓虹燈歷史相違背,當局應仔細考慮是否應該推動活化及保育,令香港一直以來存在的建築文化可作相應的保留。
工聯會旅遊聯業委員會副主席林志挺表示,雖然目前有很多景點有二維碼供旅客瀏覽景點相關的歷史,但是沒有「溫度」的介紹,希望當局可將散布香港不同地方的景點重新包裝、有故事去推銷,並且增加導賞員深入介紹不同的歷史及背景,以更有效發展「無處不旅遊」的理念。
記者:郭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