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察】霍詠強:紀念教宗方濟各:2020年的通諭

20250423 霍詠強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的通諭

這期錄音是在2020年10月7號準備的,當時有三個重要的背景:
1. 香港剛剛經歷過2019年的黑暴,並且在疫情之中看不到未來。
2. 特朗普「很容易嬴」的關稅戰,在疫情中顯得蒼白無力。
3. 各種不同的防疫措施和隔離政策令世界無所適從。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少有面向公眾的通諭,就在這種背景底下誕生。通諭甚至可以說是衝著政治人物而來。教宗指現今世界的政客,將民主、自由、正義、團結這些詞語扭曲及塑造成霸權的工具,並且只懂得利用排外主義等將問題強加在其他國家身上,財閥和經濟考量凌駕於社會的公平之上,這才是先進地區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西方社會與政治近年陷入不穩的根本原因。

教宗方濟各敢於面對挑戰和困難,足夠令人重溫他睿智的看法,最重要的是,四年過去,當天的通喻,今天看來更為深刻。

第一章《封閉的世界陰霾》:
(12) 經濟與金融界常說要「向世界開放」,意思是開放接受外資,讓經濟強國自由地在任何國家投資,而不受限制,也不必經過複雜的程式。 地方衝突和大眾對共同福祉的忽視都被全球經濟所利用,以強行實現單一文化的模式。 這種文化使世界變得千篇一律,並使各民族與各國彼此分裂,因為「不斷全球化的社會使人變得更接近,但是卻沒有使我們成為兄弟。」範本化的世界看重個人利益,卻削弱生活的團體面向,因此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孤單。 另一方面,在不斷擴張的市場中,人成為消費者或旁觀者。 這種全球主義的發展通常有利於鞏固強勢者的身分,使他們得以保護自己,但力求消除弱勢和貧窮地區的身分,使他們更脆弱和依賴。 如此,面對運用「分而治之」原則的跨國經濟集團,安邦治國越來越困難。

為消除歷史意識、批判思考的能力、追求正義和達成融合的決心,其中一個有效方法就是使某些關鍵用語變得空洞,或改變其涵義。 今時今日,民主、自由、正義、團結等用詞表達的是什麼意思? 它們已被操控和扭曲,成為支配別人的工具,因為內容空洞的口號可將任何行動合理化。

(15) 如要任意支配和控制他人,最有效的方法是散播絕望和誘發猜疑,而表面上假裝捍衛某些價值。 今天,激起人心的憤怒、使問題加劇、分化人民等政治手段,在多個國家被採用。 人們以各種方式剝奪他人生存和思考的權利,並為此而採取某些策略,包括對他們冷嘲熱諷、使他們受到猜疑,並肆意批評他們。 他們擁護的真理和價值不獲接受,社會因此變得匱乏,讓傲慢的強勢者任意妄為。 在此情況下,政治活動再不是積極討論改善大眾生活或提倡共同福祉的長遠專案,而只是短暫的行銷手段,視破壞他人名譽為最有效的手法。 這種心胸狹窄的互相指控使健康的辯論變質,成為不間斷的爭吵和對立。

(27) 我們再次面對「建立圍牆文化的誘惑,試圖在心靈和大地豎立圍牆,阻止我們與其它文化交流,與其它人交流。 凡是豎立圍牆、建立圍牆的人,最終會被困在自己建造的圍牆內,成為沒有任何憧憬的奴隸,因為這樣的人缺乏與人交流的機會。」

(45) 各種意識形態因而得以任意妄為。 有些話在數年前是禁忌,這樣說話的人不會獲得任何人的尊重,但在今天,人們可以用最粗鄙的方式說出來,甚至是政治人物也這樣做,而不必受到懲戒。 我們也不應忘記:「數位世界涉及龐大的經濟利益,能夠以難以察覺和具侵略性的方式控制他人,形成操縱良心和民主進程的機制。 許多平臺的操作方式往往是促成志同道合的人相聚,從而妨礙他們參考立場有別的觀點。 這種封閉的交流方式使假資訊和假新聞易於傳播,並煽動偏見和仇恨。」

第四章《向整個世界敞開心胸》:
(142) 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存在著一種固有的張力。 為避免淪為井底之蛙,我們須放眼全球,同時也要關懷本土,好能腳踏實地。 兩者相得益彰,而非兩極化。 我們必須放眼天下,擺脫狹隘的地方主義。 當我們的家園不再是家庭,而是封閉的鬥室,放眼天下的視野可拯救我們,因為這好比推動我們邁向圓滿的「最終目的」。 同時,我們必須熱心關注本土,因為本土精神具有全球化欠缺的特質:成為酵母,豐富別人,激發團結關懷。 因此,在每個社會中,普世的兄弟情誼和人際友誼是兩個不可分割和同樣重要的支柱。 將兩者分割必會導致扭曲和危險的極化。

[ 只有堅定地忠於我的人民和文化,我才有可能接納與我相異的人,並承認他們獨有的貢獻。 ]

(161) 民眾的領袖有另一種扭曲表現,就是追求眼前的利益。 他們為求贏得選票或支援而滿足大眾的需要,但沒有作出堅定持久的努力,為人民提供發展的資源,讓他們能夠以自己的努力和創意維持生計。 在此方面,我曾明確表示:「我絕不認同不負責任的民眾主義。」

(168) 市場不能自行解決所有問題,但有時我們被迫要擁戴這種新自由主義的信念。 這是一種貧乏和不斷重複的思維,總是提出同樣的方法來應付任何挑戰。 新自由主義重施故技,雖然沒有明言,但總是訴諸經濟「溢出」或「下滲」的神奇理論,以此為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方法。 這種觀點沒有意識到所謂的「溢出」無法解決不平等問題,而不平等更會引發新的暴力形式,危及社會的結構。 我們需要積極的經濟政策,以「推廣有利於多元生產和創意商業的經濟體系」, 從而製造就業機會而非造成失業問題。 急功近利的金融投機活動繼續造成破壞。 事實上,「沒有內在的團結互助和互相信任,市場就不能發揮它經濟上本有的功能。 今天缺少的正是這個信任。」

(172) 廿一世紀「已感受到國家的力量減弱,主要成因是跨國的經濟及金融體系已淩駕政治之上。 在此情況下,必須成立更有權威及有效率的國際性機構,其功能職位由各國政府協商公平委任,並獲賦予制裁的權力。」有鑒於此,我認為有需要「改革聯合國組織,以及國際經濟金融體系,好使國際家庭概念能重拾它的實質。」 毫無疑問,其先決條件是制定明確的法律規限,從而避免只由某些國家主導,同時防止由於意識形態差異,而造成文化強制或弱勢國家的基本自由受損。

「雖然生活中有許多矛盾,但生活是相遇的藝術。」
第七章《重新相遇交流之路》:
面對衝突:(244) 如果衝突沒有得到解決,而是被隱藏或掩埋在過去,沉默可能成為嚴重錯誤和罪過的共犯。 相反,真正的和好不會迴避衝突,而是在衝突中實現,通過具透明度、真誠和耐心的對話和談判解決衝突。 不同群體之間的鬥爭,「只要不採用仇恨及互相敵對的手段,就可以在尋求正義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真誠的討論。」

關於戰爭:(258) 隨著核武器、化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發展,以及新技術的廣泛和不斷增長,戰爭的破壞力已經達到不可控制的程度,影響許多無辜平民。 事實上,「一直以來,人類從沒有此種主宰自己的權勢,也無法保證會善用此權勢。」 因此,我們再也無法將戰爭視為解決方案,因為戰爭的風險很可能遠高過其假設的利益。 鑒於這一事實,今天很難依靠多個世紀前提出的理性標準來談論可能的「正義戰爭」。 再也不要戰爭!

 

—————

 

本材料由 Chinese Information Radio代表星島新聞集團有限公司發佈,更多相關信息可從華盛頓特區司法部獲得。”

請加入成為會員, 支持良心正派傳媒。
Join this channel to get access to perks: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YWSlgQB1BpfQTkNm_P5qIw/join

請星電視飲茶https://www.buymeacoffee.com/singtaousa

singtaotv星電視